《巴黎圣母院》在京敲响音乐剧经典钟声

  《巴黎圣母院》不仅实现了经典音乐剧的首次北京商业性亮相,同时对音乐剧市场,特别是音乐剧观众的审美培养都很有长线的意义。今后,人们一提到音乐剧就可能想到《巴黎圣母院》,就如同一提到法国就会想到巴黎一样。

  20日晚,近6000名观众陶醉在法国红酒般醇香浪漫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中,当卡西莫多深情地唱完《舞吧,艾斯米拉达》的最后一个音符,全场的掌声长达数分钟之久,激动的演员在多次谢幕之后又清唱了剧中的一首歌曲并得到台下观众的热烈应和。

  对于看过《巴黎圣母院》DVD的发烧友而言,演出基本没有感到有太大的损耗。因为大部分演员还都是原班人马,只是神甫弗候洛的演员不如原唱音色明亮。人民大会堂的音响环境也不太理想。除此之外,原剧的精华尽在。对于一个缺乏音乐剧观众基础的国家,选择《巴黎圣母院》进行启蒙性的推广无疑是最佳的。这部音乐剧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效果都是最容易打动观众的。

  《巴黎圣母院》的剧本改编、歌词、作曲、舞蹈、舞美、演唱都很出色。音乐剧巧妙地解决了原著人物众多,故事繁杂的难题。在《巴黎圣母院》中,主题定位于一个“爱与欲望”的故事。5位男角色全部围绕对艾斯米拉达的爱与追求展开,而艾斯米拉达与百合对腓比斯的爱情也浪漫感人。在编排上,人物或依次出场演唱,或合唱、重唱,剧情推进得流畅自如,清晰简明。在音乐上,《巴黎圣母院》无疑是近年来最有特色的。《巴黎圣母院》的音乐更流行,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吉他和鼓在全剧音乐中占了很大比重,比传统音乐剧的古典弦乐要好听。《巴黎圣母院》的旋律性是其快速全球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好听,感人再加上演员的出色演绎,使观众充分感受到音乐剧中音乐的灵魂作用。

  从演出方了解到的信息,这次的演出门票出乎意料的好,前三场门票基本卖光,而最后一场会成为最抢手的一场。

    其实,中国的音乐剧发展已经有许多年了。如果您听见这句台词一定不会陌生:“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这出曾经首演于1956年“六一”儿童节的大型民族音乐童话剧,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的一出音乐剧了。由于种种原因音乐剧舞台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又出现了一些相对繁荣的局面。1995年在北京上演的《秧歌浪漫曲》,1997年在香港上演的由张学友和林忆莲主演的《雪狼湖》,尤其是2001年2月台湾著名歌手蔡琴主演的歌舞剧《天使不夜城》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更是引起了大家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极大兴趣。尽管如此,音乐剧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巴黎圣母院》来京演出势必会引发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的关注,但是,能否就此给中国音乐剧市场添把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