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义》丨再造桃花源:明代江南园林对陶渊明的接受与重塑


编辑推荐
  江南大义有四:第一是“刚健”,第二是“深厚”,第三是“温馨”,第四是“灵秀”。看起来很简单的八个字,可是唯一一个能够把这八个字、这四种美,全部都集于一地的,却只有江南。

  江南的文化,刚健而不失温馨,深厚而不失灵秀。从良渚稻作文明、吴越金戈铁马、东晋衣冠南渡、南朝文采风流、唐人耕读专家、宋元诗画天地、明清城市繁荣与人文渊薮,到近现代的海纳百川开放进取,江南是中华南北文化千年交融的文明结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地精灵,使古典中国与现代中国脉络相连、精神相通,是蕴蓄着巨大能量迈向新世纪的中国方程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既面向大众、又具备相当学术内涵的江南文化研究论集,由胡晓明教授主编,十余位上海各高校学者合力撰写,生动而立体地讲述了江南由古到今的历史变迁,呈现出江南的多元文化魅力。

  全书以“江南大义”的概念为线索,从江南的刚健、深厚、温馨、灵秀四大特质出发,全方位挖掘江南的建筑古迹、文化渊源、诗词歌赋、艺术成就,多层次地表现江南之美。采用一人一篇的形式,融入江南文学文化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材料,深入浅出,将流动的江南文化从学术圈带给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2011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1年台湾“中央大学”、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兼任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研究重点为“中国文化诗学”,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文选讲读》《近代上海诗学系年初编》《诗与文化心灵》《文化的认同》《江南文学诗学》《古典今义札记》《文化江南札记》等。主编教材《国学经典专书讲读系列》及主授同名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书摘选读
再造桃花源:
明代江南园林对陶渊明的接受与重塑
赵厚均 袁子墨

  陶渊明描绘的景观中对园林产生巨大影响的非桃花源莫属。

  他以《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营建了一个远离尘世、真纯简朴的世外桃源。在《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先是“缘溪行”,后“逢桃花林”,接着“林尽水源”,“得一山”,从山洞中进入,“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先后经历了水、林、山的三重空间迷雾,最终发现桃花源。

  陶渊明以山、水、林设置了空间阻碍,将桃花源和尘世区隔开来,既反映了桃花源的避世属性,同时使得桃花源因为障碍的设置保持了神秘,增加了几分美感。“他将这桃花源说得那么自然、真实,好像只与我们隔着一条桃花溪水和一孔数十步的山洞而已;同时,又将它放置得那么遥远,可遇而不可求,所以那些想要通过留下的标志找到它的企图,总会迷不得路。”

  此后,经过齐梁至唐代的不断演绎,桃花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型,兼具“避世远俗、终难寻觅的空间条件,以及不辨秦汉、悠游于历史时间的束缚之外的时间特质”。沿着其时间特质,桃花源逐步演化成为人间仙境,具有超尘脱俗的意味,如王维的《桃源行》即“将陶诗中对那个无税的小国寡民世界的向往,改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另外,桃花源又朝向隐逸与田园复归,“开始明显地田园化了,观其中点染铺设的景色风物不外是长榆高柳、稉稻芋栗、暮蝉药苗、鸡鸣黍熟,还有竹径茅栋、池果园畦、接篱葛巾、钓童樵叟,再加上主客之间忘形尔汝、杯酒言欢的场景,正是平日忙于‘攀桂’求取功名,俗物务缠身不得喘息者,于神劳志乖、疲于征逐之余,可赖以舒展身心的暂时栖身之所”。

  神仙世界遥不可及,隐逸与田园之乐则可以实现,桃花源遂成为明代园林建造者时常取法的原型。这种取法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在园林营造中模仿其与世隔绝的空间;一是在景点命名上予以关联。 

  “江南许多文人园林,都寓有陶渊明乌托邦理想社会的含义,明代文徵明《拙政园图咏》中有‘桃花沜’一景,用以代表桃花源。现在拙政园门口的一座假山,也是桃源洞口的模拟,西部月门上题了‘别有洞天’横额,也是取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意境。网师和渔隐,也都是武陵渔人的世外桃源。”此处明确指出了拙政园景点对桃花源的取法,这种情形在明代江南园林中非常普遍。郑元勋在《影园自记》中描述“影园”建制: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