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冢也在苏州,现在已经荒废了。要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身材矮小的人,为了完成主人对他的托付,他牺牲了性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忠”,推崇忠义之士,当时荆轲等侠客都特别有忠义之气。忠义之士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他的主人对他的嘱托。因为主人的尊重与认可,实际上也象征着他自己尊贵人格的一种精神肯定与价值实现,他完成主人的托付,也是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要去为他的主人复仇。怎么办呢?他就让自己受伤致残,然后躺在仇人的船上,趁仇人不备的时候,完成了他的复仇行动。要离后来也成为对春秋义士回忆与纪念的代表。
岳王庙、于谦墓、张苍水墓都在杭州。岳飞我们都很了解了。于谦是明代抗瓦剌的英雄,“土木之变”,明代的皇帝英宗被抓。敌军威胁他,要是不投降的话,他们就要把明英宗杀掉。但于谦非常明确地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宁可让皇帝被他们杀掉,但坚决不放弃领土,一直守住领土不投降。
张苍水也非常了不起,他在清朝入关、已经统治了十几年的背景下,还要顽强抵抗,反清复明,所以特别具有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江南的其他文学地名也表现出这种民族精神,比如苏州承天寺,在承天寺的井中还发现过一件宝物。明末此地出土了很重要的一部史书,叫作《心史》,而这部史书是谁写的呢?
是郑思肖。他画了一幅图叫《无根的兰花》,隐喻当时的国破家亡。郑思肖,字所南,是宋朝的遗民,宋朝覆灭之后,他在万般悲痛中写了一部《心史》,意为心灵之史,并用铁函装起,埋藏于苏州承天寺的一口井中。“所南心史”后来非常有名,这部井中奇书在明末清初时被发掘出来,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反清复明义士,大家在传颂的时候,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念与密誓。《心史》相当于一个民族的心灵密码,密码中有巨大的能量,打开后不断散发,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福康的著作《心史考》,即专门考证了这部书的真相,有一些史学界学者认为《心史》是后人伪造的,陈福康教授找了大量材料,证明这是一部真实的传奇史书。现在史学界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学者认为《心史》是真实存在的,另一部分学者还是不承认。但我想,即使它是后人托名郑所南而造的一个铁函心史,它也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心灵密码信息,包含了那个时代的民族记忆,包含了那个时代的生命之痛。那必定是我们民族的记忆的一个部分,其实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了,它已经包含了如此多的东西。
……
讲完了刚健,下面讲江南的深厚。
江南的文学地名的深厚,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能讲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十大佛教名山,有四座就在江南:九华山、天目山、普陀山、天台山,这四座山我都去过,也住在山上,住在普陀山感受到的那种气场,那种特别美好的空 气感,很有一种让人全部身心得洗沐的意味。十大名寺也有四座在江南:杭州的灵隐寺、扬州的大明寺、南京的栖霞寺、浙江的国清寺。每一个寺庙、每一座名山都有非常丰富的故事。
我们先讲讲雷峰塔的故事。“雷峰塔的倒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学现象。据学者曾庆雨的研究,关于这点,鲁迅先生的笔下和近代诗人陈曾寿的诗里有不同的表述。鲁迅杂文《论雷 峰塔的倒掉》里的意思是,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换汤不换药的改朝换代,总是局部的修修补补。鲁迅是不主张改良主义的,他喜欢革命,主张彻底的砸烂和破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救我们这个民族。鲁迅将雷峰塔的倒下看作一个中国文化重新再造的契机。
而陈曾寿是一个充满文化生命忧思的诗人,他笔下的雷峰 塔,有三个不同寻常的意义,更值得我们好好去思索。第一,他认为雷峰塔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古迹,不能轻易地让它被破坏、倒掉。它毕竟是历史的一个部分,而且越是古老的东西,越是有一种神韵在里面。
第二,雷峰塔是擎天镇地、历经千年风雨不倒的“柱石”,那么它也是一种标志、一个象征,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为什么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化跟社会秩序之间有一种平衡的维系,它可以作为一种思想的支柱,一种民族精神的认同,一种精神皈依的象征。
第三,它是贯穿古今天人之际的“津梁”,雷峰塔和读书人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陈曾寿特别感受到了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大变动,所以他认为应该有一个基本秩序来维系社会的基本价值,雷峰塔是作为文明的底线、文明的支柱而存在的。所以他就在《八声甘州》里,表达了不同于鲁迅的、对雷峰塔倒掉的看法。
由上可见,一个小小的地名,能够给我们提供不同的思维维度,让我们能把握事物的不同方向,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有宽度。一旦对历史的现象只有一个维度的看法,就会造成一种思想的僵化。因而,地名是非常重要的,它贮存了文化思想的资源,展示了一种思想可能的格局,它也是我们先辈写在大地上的诗歌。
……
江南的深厚是讲不完的,只能略窥一隅。下面继续谈江南的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