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揭晓

  时间已从仲夏走到岁末,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名单终于出炉。

  本届初选历时两月有余,仍以作品的思想性、系统性和公共性为主要关照。高海博、李碧妍、李礼、刘勃、沙青青、宋晨希、宋念申、魏斌、袁一丹、周思成等10位初选评委参与评阅并投票。刘北成、罗新、孙江、许宏、杨念群等5位决选评委也围绕最终名单展开了激烈讨论。

  最终,以下10部作品从本届50种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


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作品海报

  “十强”作品题材丰富,话题跨度大,不仅涵盖政治史、社会史、人物传记等颇具生命力和普及度的历史写作类型,而且体现了本土原创历史写作在全球史、物质交流史等领域的尝试与突破。世界史方向的作品数量亦较第一届有明显增长。这些作品或聚焦不易察觉的历史幽微,或在耳熟能详的话题上另辟蹊径,充分显示出写作者们的探索和坚持才是汉语历史写作发展源源不断的活力所在。

  接下来,决选评委将就本届首奖作品进行最后的表决,评选结果将在2024年1月中旬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的颁奖典礼现场公布,敬请期待!

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作品
附评委会推荐语
(以出版时间排序)

  张向荣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


  读史者一般都会留意两汉之际种种突兀的历史变化,但有关这一时期历史的现代写作却鲜见佳作。《祥瑞》充分利用史料和学界成果,特别是整合了政治史、思想史与学术史的既有研究,不仅将王莽的事业与结局缜密有致地呈现出来,还相当成功地引申到汉朝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和儒家理想的困境等更深层次的主题上。全书写作成熟,叙述能力超强,富于感染力,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公共性的历史好书。

  程美宝
  《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


  黄东,一位生活在珠江口的普通百姓,起初混迹在广州十三行商管区,后来阴差阳错前往英国讨生活。程美宝从小人物命运窥见大世界幕布的转换,重思18、19世纪之间的历史缺口,以及中国在当时世界中的角色。她的写作,既体现出历史学家精湛的技艺和宏大的关怀,也有侦探小说家一般高超的叙事技巧。作者将自己追索黄东的经历交错在叙事中,既示范研究过程,又推动思想深化,可谓引人入胜。

  龚静染
  《李劼人往事(1925—1952)》
  商务印书馆,2021年10月


  人物传记是历史写作最古老也最有生命力的形式之一。《李劼人往事(1925—1952)》还原了李劼人经营纸厂27年的风风雨雨,不仅重塑了这位作家鲜为人知的生活世界,也为四川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挖掘了新材料。大量的未公开信函、讲话录、电文以及田野调查和口述采访,为我们展示了小说家身份之外的、作为商人的李劼人,及其所处的纷纭万端的时代。

  杨斌
  《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


  在中国当代的历史写作中,全球史是一片正在开发的新视域。《海贝与贝币》从一种海洋生物着手,以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讲述了早期世界的交流与互动,并将中国的上古史有机融合,展现了物质文明宏大视野下的一些松散又微妙的历史链接。无论选题角度、理论思考还是叙事组织,《海贝与贝币》无疑是国内近年全球史写作的标杆之作,令人称道。

  曹雨
  《一嚼两千年:从药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国的流行史》
  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


  食物的流动也许是人类交流互动中最平民化的传播。《一嚼两千年》围绕“槟榔”这一兼具知名度与区域性的食物展开,话题饶有趣味又贴近生活。在系统考证流变过程及同类物横向比较之外,曹雨结合自身背景,在小范围内对槟榔进行了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多学科结合的考察,更为传统单一物品的物质文化史写作增添了一股温情新风、一抹中国味道。

  康昊
  《神风与铜钱:海岛日本遭遇世界帝国,1268—1368》
  光启书局,2022年9月


  忽必烈东征是影响中世东亚世界走向的大事件,《神风与铜钱》由此着笔,却又超越常规军事史讲述,重新审视13—14世纪东亚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交流。日本用“神风”抵御了忽必烈大军,而蒙古用“铜钱”及其所代表的东亚海洋商业在此后的时间里征服了日本。康昊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的公共历史写作,为进入这段历史提供了友好而鲜活的多元路径。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