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有个伯爵,是做鲜花生意的,有自己的温室。”十多年前,来自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女大学生桑德拉在一次闲聊时告诉我。当时我正在自学德文,桑德拉是我的语言伙伴,我教她中文,她教我德文。
我的本科专业是英文,研究生阶段读英美文学,德文是我的另一门爱好。之所以要费很大力气学德文,是因为我很早就对德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方面是因为青葱时读过的关于“红胡子皇帝”“卡诺莎之行”“弗里德里希大王”的传说,另一方面是受到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书籍的影响,再加上当时我对斯蒂芬·茨威格、海涅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于是我在大学里就开始学习这门语言。
不只是德国,我对遥远的往昔和陌生的国度(long ago,far away)都兴致勃勃。和很多“80后”一样,我对世界历史的酷爱还受到《帝国时代》之类电脑游戏的极大影响。后来我开始翻译世界历史题材的书籍,算是把个人兴趣与工作结合到了一起。
翻译历史书,最难的是什么?大概要算头衔、官衔、机构名之类的翻译,即为陌生的概念“定名”。我个人遇到的最棘手问题,要算“Prince”一词的译法。“Prince”这个英文词说得好听些是杂货铺,说得难听些则是垃圾箱,它可以用来翻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许多不同概念,包括俄文词“Князь”(Knyaz,王公、公爵等)、德文词“Prinz”和“Fürst”。英译者的工作比较轻松,遇到这些词可以一股脑儿全部译为“Prince”,但要如何把五花八门的“Prince”翻译成中文,中文译者就要伤很多脑筋。举个例子,中文世界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把“Prinz”译为“亲王”“王子”等等,比如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著名戏剧“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常被译为《洪堡亲王》,也有人用《洪堡王子》的译名。让我把注意力转向“德意志贵族”这个话题的,最早就是“Prinz”和“Fürst”这两个词的翻译问题。
说到贵族,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大概是英国贵族吧。英国贵族的等级(貌似)十分清晰简单:公侯伯子男(当然还有从男爵、骑士等)。实际上,这是在用中国古代的概念来生搬硬套,英国的“Duke”与“Marquis”和中国的公侯肯定不能等量齐观,何况中国的这些概念在不同时代的含义也不一样。不过,“公侯伯子男”这一套译法已经约定俗成,我对它相当尊重,不敢怠慢。
拿“公侯伯子男”去套英国(以及法国)贵族,问题不大,但如果去套德意志贵族,麻烦就来了。因为诸多原因(比如长期的割据导致诸邦实际上是独立主权国家),德意志贵族的头衔和等级比英法复杂得多,如光是与“伯爵”(Graf)相关的头衔,就有“Graf”“Markgraf”“Landgraf”“Reichsgraf”等。因为有特殊的皇帝选举制度,德意志还有“选帝侯”(Kurfürst)头衔,这是英法没有的。
上述种种问题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促使我开始集中精力去搜寻和阅读“德意志贵族”题材的书籍与材料,逐渐写了一些零星的小文章。大约在2015年,得到世纪文景的编辑章颖莹的鼓励,我开始考虑写一本书来专门探讨“德意志贵族”的话题。也是这个时候,我回想起了多年前的德国朋友桑德拉的话。这引发了我新的兴趣:在今日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伯爵”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共和体制下,德国还存在“贵族”吗?他们的自我认知是怎样的?别人又怎么看他们呢?
这本书算是我几年来阅读和探索的一个小结。我努力对“德意志贵族”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群体做出梳理,尽可能关照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这显然是过于野心勃勃的想法,但我希望尽可能做到客观,尽可能构建某种系统性的阐述,希望对德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会觉得这本书对他们有帮助。我是以译者的身份开始对德意志贵族产生兴趣的,也会带着译者的视角,格外注意词语、概念及其丰富的意义。本书主要是描述性的,不做道德评价。我不会把贵族视为剥削阶级来口诛笔伐,因为贵族作为历史上的社会精英群体,扮演的角色显然不只是压迫者那么简单。我也不会幼稚到相信贵族的世界都是《唐顿庄园》。总之,我拒绝过于简单化的、非黑即白的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