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罗小茗:《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吃人”与“被吃”,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发的,是大至中国社会,小到宗族家庭,这些社会组织为了自我维持而展开的行动。承载这一意象的,是乡村熟人社会和家庭空间。而在韩松的《惊变》中,新一轮的“吃人”与“被吃”,却被安排在充斥着陌生人的封闭车厢之中,因飞驰/停滞而自行展开。只是,作为交通工具,车厢试图维系的又是什么呢?毕竟,传送门也好,地铁、高铁也罢,一切的交通工具都不过是让人抵达某处的手段,它不应也无法成为自身的目的。至此,此时的交通设施,不再是沉默驯服的移动工具,也并不由此获得属于自身的目的。在人们以为它们不过是消化过剩资金的经济方案或现代生活速度的象征物之时,却兀自成为了任意改变人类演进方向的黑箱。而这正是人们为速度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价。

  小说最后,地铁终于停靠在灯火通明的宇宙站台之上:

  车上残存的人类后代也纷纷下得车来。

  他们以蚁的形态,以虫的形态,以鱼的形态,以树的形态,以草的形态……成群结队、熙熙攘攘朝不同的中转口蜂拥而去。[8]

  失去了目的地,也因此无从判断是否果真发生了位移的人们,无力拒绝这样的变异。作为速度象征物的高铁,却已然成为中国向全球输出的一项技术。


  注释:

  [1]比如,当中国社会雀跃于高铁的速度时,2011年7月温州的高铁事故却给人以当头一棒。这一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经调查,该事故由设备研发中管理混乱,总承包商履行职责不力、故障处置工作不得力等原因造成。事故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的呼吁。

  [2]刘啸:《无距离时代日记》,星河、王逢振选编:《2014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漓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186页。

  [3]韩松:《高铁》,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372、373页。

  [4]《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无论是物流,互联网支付,还是基建行业,由于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于劳动者权益、工作时间和强度、个人隐私和数据信息这些方面的“毫不介意”,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和由此水涨船高的行业标准,显然为这个世界的“提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地铁》和《高铁》由几组彼此关联又可以独立阅读的故事组成。篇幅所限,此处仅以《地铁》中的《惊变》为例,展开初步的分析。

  [7]韩松:《地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8]韩松:《地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有关未来的想象力的重要标本。对此标本展开的学术考察和评估,则构成了这一想象力得以定型和变化的一项必要的条件。依据城市空间的区分、时间的重构、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想、工作/娱乐观念的推演、城乡关系的演变、“文明”概念的转化,以及探索未来的想象路径这七个部分,本书循序渐进地展开这一考察和评估。

  本书的研究,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科幻小说研究、城市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作为首部聚焦于当代中国城市和想象力之间关系的专著,重在分析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串联并比较其中的“城市”意象,揭示隐含于此的“未来”意蕴。

作者简介

  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日常生活研究、教育研究和科幻文学研究。主编《热风学术(网刊)》,发表《城市结构中的“个人悲伤”》《被切割的城市:当代中国科幻的城市想象》《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希望”设定》等论文,著有《形式的独奏: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个案的课程改革研究》《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编有《反戈一击:亚际文化研究读本》《制造“国民”》。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