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带来不均,教育弥合差距|《教育和技术的赛跑》出版


▌第二篇   大众教育的三次转型

4  美国教育诸优点的起源

4.1 美国教育的优点

4.2 优点的起源: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个百年

4.3 关于19世纪教育统计数据的一个附论

4.4 公立高中之根

4.5 本章小结:平等主义

5  高中普及运动的经济基础

5.1 美国教育的第二次转型

5.2 不断变化的工作职位,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

5.3 20世纪早期的普通白领职业

5.4 20世纪早期的体力劳动职位

5.5 高中普及运动之前的教育回报

5.6 学院:公立高中的前身

5.7 强制的作用

5.8 本章小结:从经济必要性到教育成果

6  美国是如何“从高中毕业”的

6.1 高中普及运动

6.2 各州、各地区的入学率和毕业率

6.3 对高中毕业率的差异的解释

6.4 义务教育法和童工法的作用

6.5 城市和高中普及运动

6.6 公立和私立学校

6.7 性别差异

6.8 现代高中的诞生

6.9 教师质量

6.10 本章小结:美国为什么领先

7  20世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7.1 上大学

7.2 典型的美式高等教育

7.3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7.4 州政府支持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7.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高等教育的扩张

7.6 本章小结:未竟的转型

▌第三篇   赛跑

8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8.1 20世纪的两个故事

8.2 供给、需求和制度(SDI)分析框架

8.3 为什么技能工资溢价发生了变化:1915—2005年

8.4 非竞争性群体:1890—1930年

8.5 本章小结:在这场赛跑中胜出的是谁?

9  美国过去何以领先,又如何赢得未来

9.1 美国在“人力资本世纪”的领导地位:曾经的领先者

9.2 国际比较

9.3 未竟的转型

9.4 昔日的优点vs.今日的优点

9.5 美国怎样才能赢得未来

9.6 为什么我们必须、又怎样才能为下一次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做好准备?

附录A  1915年艾奥瓦州人口普查样本

附录B  州一级高中数据的构建

附录C  市一级高中数据集的构建

附录D 工资份额和教育工资差距数据集的构建:1915—2005年

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