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浦东总是引人注目。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不仅深入浦东考察调研,还主持市委常委会,听取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的汇报。
“浦东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带动整个上海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习近平在这样评价浦东的同时,也为浦东进一步深化开发开放确定了战略指向,“不仅是建设一个新城,更是在探索一条新路。”
2007年的浦东在开发开放的实践中,在制度创新方面有不少新的探索。比如,浦东率先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
习近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3月31日下午,习近平考察浦东的行程安排得非常密集。在这个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从一个调研点赶往下一个点,争分夺秒地多听、多看。一路上,他不断告诫各级干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全面推进浦东各项建设。
在驱车前往全国首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的路上,习近平在车上听取情况汇报。
“外高桥保税区地处浦东高桥,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仲伟林向习近平汇报,十多年来,保税区已累计吸引外资近1000亿美元,有1000多家中外企业在此投资经营,其中外资企业占到80%。
习近平一边听,一边详细询问细节问题。
很快,车到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这是浦东新区和上海港务集团区港联动的典型案例,当时规模居亚洲第一。习近平在园区边看边问:“物流园区的建设情况怎样?有哪些区港联动的举措?”
外高桥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舒榕斌向习近平介绍了园区的建设情况,以及在电子口岸等区港联动方面的创新举措,“目前,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已经形成了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和中转贸易四大功能”。
习近平听后表示:“‘十一五’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利用航运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促进对外贸易、国际金融业务的开展,整体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习近平的这些要求,对物流园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舒榕斌透露:“那以后,物流园区逐步形成了国际采购企业组团、转口贸易企业组团和国际配送企业组团的新格局。”
六年后,2013年9月29日上午,一场隆重而朴素的揭牌仪式,就在习近平考察过的外高桥保税区举行。那天晚间,世界各大媒体记者彻夜守候。最终,他们见证了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诞生,也等到了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落地。
这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更重要的是,开放能倒逼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显然,这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从那时起,一颗全面深化改革的“种子”,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这块国家试验田里不断生长。一股面向太平洋、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浪潮铺展全国,影响世界。
对于这样一颗“种子”,习近平倍加爱护。2013年后,他或在全国两会,或在深改组(委)的会议上,或在上海考察时,或在各种批示中,不断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指示。
2014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与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上海代表亲切握手、互致问候。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这让上海的代表们十分振奋,发言中纷纷表示:“在新的一年,我们要全力以赴,建设好、管理好上海自贸试验区。”
大家发言时,习近平插话询问:“现在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有多少家?”得到的回答是:“6000多家,其中10%是外资企业。”
看到自贸区开局良好、运行有序,习近平表示肯定,并进一步提出要求:“自贸区建设就是要建成制度创新的高地,做到可复制可推广,而不是政策洼地,要种苗圃而不是做盆景。”
一时间,“种苗圃不做盆景”成了上海的流行语,也成为上海自贸区发展建设的座右铭。
两个多月后的5月23日下午,自贸区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里,36个服务窗口一如既往地忙碌。突然,人群中有人欢呼:“总书记好!总书记好!”只见习近平微笑着步入办事大厅,人群不断围拢,大家高高举起手机,纷纷记录下这个时刻。
习近平详细听取自贸区总体情况介绍,得知自贸区运行以来, 已经聚集了1.6万多家投资企业、28万从业人员,初步形成了3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事项,习近平很高兴。他来到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窗口,和工作人员以及正在办事的企业人员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