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亲切,期待已久。”2022年6月6日下午,一抹靓丽的红色,装点了上海中心大厦52层朵云书院·旗舰店。《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在这家可能是全国“最高”的书店举行新书首发式。首批拿到新书的党员干部、市民代表翻开扉页,感受足迹在记忆和当下交汇,使命与责任在心中交响。
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担任市委书记。这是他多年地方工作生涯的重要一站。当时的上海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习近平同志着眼全局,扭住关键,抓党建、凝共识,抓发展、聚人气,在短时间内让干部群众精神为之一振,使上海进一步呈现蓬勃向上的昂扬之势。习近平同志为上海确立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新的城市精神,进一步丰富提升了上海的城市气质与品格。
《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全书11万字,配图35张,从“序章”到“上海的党建,要走在全国前列”“大棋局中,上海怎么摆”“新发展理念的种子,在孕育成长”“解读无形密码,凝聚精气神”,最后至“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全面梳理回顾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七个月零四天里,遍布全市当年19个区县的足迹和在这座城市留下的深深印记。从党的建设到经济社会建设,从城市发展到城市精神,习近平同志书写的上海故事、上海篇章,已经成为上海破解发展难题的经典教材。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认为,《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内容详尽,对抓党建、促发展、新的发展理念、城市精神、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梳理。“尤其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当下,这本新书的出版,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理解党的领袖、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07年8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闸北区调研时走进居民家中,关切地询问居民们的生活情况。“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的这幅配图,也是全书的封面。“对总书记在上海的足迹,我们不陌生,非常亲切。”全国人大代表、原虹桥街道虹储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朱国萍感慨尤深,“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到过基层的很多地方。总书记对基层百姓贴身、贴心,他在基层调研,问的问题都很接地气。这本书记录了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身姿,展现了如何真真切切地解决基层问题、做好工作的过程。‘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这是我们老百姓的心声。”
2019年11月2日,总书记来到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市民中心内正开展一场立法意见征询会,讨论的是行政处罚修订草案。参与者里,还有一张“洋面孔”——在中国工作生活近20年的德国人戴雷,总书记也与他亲切地聊了几句。对书中写到的这一幕,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兼古北市民中心主任盛弘历历在目。“我所服务的这个居民区,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小小社区,亦是大大窗口。居住在社区中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和上海的发展,印象深刻,非常感兴趣。作为基层居民区书记,要把书中写到的故事、传递的精神,传播给更多居民。”
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许亚云,第一时间把收到赠书的照片分享给服务队的伙伴。2007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复旦大学调研,第一站到的就是校史馆。这里陈列有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首版复制件。对书中记录的细节,许亚云如数家珍:“‘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讲好理想信念的故事,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一直是我们服务队在做的。我们不仅要当好学习者、传播者,把新书内容融入讲解,还要发挥硕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做好研究者。”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些年,上海加紧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深入发掘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翻开新书,第一章的第一幅照片就是2017年10月31日,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一起重温入党誓言。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在党的诞生地工作的光荣与使命、责任。”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阅读、学习这本新书,理解总书记对上海的希冀,感悟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怀,这本新书会成为我们重要的宣教材料。”
“编辑这本新书的过程,也是出版人提高思想境界、担当意识和编辑能力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将全力以赴配合做好新书发行,确保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尽快获得新书,开启学习。”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