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为方法:交叉的平行宇宙|《外国文艺》书摘

  电影《沙丘》上映之后,又一次掀起了有关科幻文学与影视的讨论。

  硬科幻?软科幻?稀饭科幻?当科幻小说日渐挑战文学传统,科幻拥戴者及鄙睨者不自觉间将“科幻性”与“文学性”对立起来。

  “这在科幻最初发生的时候,在雪莱、凡尔纳那里原本都不成为问题。”究竟经过了什么样的历程,让科幻与主流文学相隔绝?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大批如阿特伍德、石黑一雄、纳博科夫、麦克尤恩等的经典作家触及科幻?对科幻的傲慢与偏见是否该被弃绝?如何走出科幻与文学两相对立的环套?

  2021年第6期《外国文艺》特邀批评家、学者、作家宋明炜撰文解惑——《科幻作为方法:交叉的平行宇宙》。

  文章梳理了科幻发展史,呈现科幻性与文学性的争论纠缠,站在文学事实与理论的最前沿提出了启发性十足的观点:科幻性与文学性并非二项对立,当下,科幻已脱离约定俗成的“类型”,变成一种更为普遍的认知、表现、生成世界的“方法”,在叙事深层次上影响着文学领域。另外,面对这个时代的种种奇观,科幻也成为为小说制造“惊奇感”的力量助推,唤醒了文学发展两个更早时期的精神……

作者介绍
  宋明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教授、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理事,Science Fiction Studies通讯编委。著有中文著作《中国科幻新浪潮》、《批评与想象》、《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等七部,以及英文著作Young China《少年中国》、Fear of Seeing《看的恐惧》两部,编选英文版哥伦比亚版中国科幻选集The Reincarnated Giant《转生的巨人》等。论著被翻译成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曾获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迪尔沃思奖金、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王安学术奖金、蒋经国国际汉学研究基金会青年学者奖金等。在国内获得《中国比较文学》优秀论文双年奖(2021)、《上海文学》批评奖(1997-2003)等。

科幻作为方法:交叉的平行宇宙
作者:宋明炜

  科幻小说的起源也许非常早;有的研究者——如英国科幻作家、学者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ts)——将古罗马的希腊语作家卢奇安的讽刺小说《真实的历史》(周作人曾翻译成中文),看作最早的科幻小说,因为其中写到人们在太阳系的旅行。此后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都有类似的作品偶尔出现,有趣的是,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反讽意义,旨在讽刺政治弊病、思维谬误或是直接对某种流行的写作方法加以讽刺。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幻小说作为最直接体现“现代性”的文类,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和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也是最为广泛的认识,如去年离世的研究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美国学者保罗·K.奥肯(Paul K. Alkon)在两部著作中,就分别将科幻小说的起源放在大革命之后和工业化初期,将有关未来想象的小说起源放在法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期间。

  如果将乌托邦小说看作科幻的「亲属」文类,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也是这个文类的起源背景之一,那时候各种真假难辨的游记开始将世界本身变成可以无限打开的「奇观」,地图上充满了不存在的岛屿、大陆、伊甸园以及种种想象中的珍禽异兽。虽然古典时代有《真实的历史》这样的“科幻”作品旨在反讽唯一“真实”的权威意义,但科幻小说真正成为一个现代文类,无疑是在大航海时代、大革命时代与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发生并成长得枝繁叶茂。到了二十世纪,这个文类在美国获得新的文类意义,经过大萧条和二战,在战后进入了犹如超新星爆发一般的科幻“黄金时代”,它以一种通俗化的情节、类型化的叙述,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的先锋。黄金时代的许多科幻经典之作,如《基地》、《沙丘》建立的帝国想象、时空延伸、救世主意识都成为战后美国意识形态的具象表达。

  此后又经过六十年代的新浪潮和亚文化运动,科幻元素进入更广泛的美国文学之中,为一些挑战意识形态正统性、热衷于形式实验的小说家使用(如品钦、巴思、冯尼古特、阿特伍德,甚至纳博科夫,晚近在英美各有麦克尤恩、石黑一雄和朱诺迪亚兹这样将科幻作为主题——而非类型叙事——来写作的作家);当然充分类型化的科幻也成为美国的文化主流,为电影电视以及游戏工业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至此,科幻达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以至于当代学者如小伊斯特万·基切里-罗内(Istvan Csicsery-Ronay Jr.)认为科幻小说/影视/游戏如此流行,正在将各种文化产品构筑的世界镜像变成“科幻小说”。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