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值得坚守——《外国文艺》创刊满二百期

    三十多年前,很少有人知道“荒诞派”、“存在主义”、“后现代”等西方文学流派与文艺思潮,如今耳熟能详的作家如马尔克斯、纳博科夫、海明威等的名字也几乎闻所未闻。“1978年的夏天,《外国文艺》问世。创刊号以灰白相间为底色、以两个‘W’纵贯封面,不事张扬但神态坚毅地走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走进了荒芜衰败、等待复苏的中国文学荒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这样回忆。通过大量译介国外的作家作品,《外国文艺》的出现,大大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可以说,《外国文艺》拉开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序幕。三十多年来,经由《外国文艺》进入读者视野的国外作家不计其数,除创刊号上译介的萨特、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博尔赫斯、艾略特、杜拉斯、福克纳、略萨等知名作家也均由《外国文艺》首先译介。藉由这样一个平台,大量优秀译者也同时涌现。而中国作家们同样从《外国文艺》中得到滋养,王安忆、叶辛、陈村、孙甘露等都毫不讳言,正是通过《外国文艺》这扇窗户,他们才能得以了解和学习外国现代派文学。
  经历了创办初期的轰轰烈烈,《外国文艺》杂志同样经历过困境与挑战。编委袁筱一说:“坚守从来都是不容易的。我们也许有时候会问,我们还要,又还能够坚守些什么呢?我们还能够预见文学的未来吗,倘若文学本身已经被判定是没有未来的?我们唯一能做的,不过是仍然保留一点最朴实的,对文学和文字的向往。因为这仍然是我们能够摆脱日常生活的平庸、暗淡的唯一方式。”
  《外国文艺》的执行副主编李玉瑶同样表达了杂志坚守阵地的决心:“我们不会改变自己的纯文学、高品位的办刊宗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国内能够坚持像我们这样做的杂志已经所剩无几,我们有责任坚守下去。其次,我们会严抓选题,用更具前瞻性、更独到的眼光去挑选作家作品,策划更精彩、更具话题性的主题,让杂志的品质再上层楼。再次,我们会邀请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进入到我们的译者队伍当中来,将原汁原味的优秀翻译呈现给读者。”
  她同时援引了翻译家林少华之语:“概而言之,那应该是出于一种对于文学、文化事业以至整个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而这在当下喧嚣浮躁、物欲横流、阅读出现危机的社会转型期,无疑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和高贵的坚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