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潜伏在丸山思想中的“荒”魂,在这篇论文里全面走到台前。正如前述所言,这篇论文以“武士”精神来与官僚制精神对峙。
诚然,从他在《超国家主义的逻辑和心理》《军国支配者的精神结构》这两篇文章中对日本军国主义指导者的“平庸之恶”(正如日后阿伦特在纳粹的中间管理层中发现的那种)的猛烈攻击上,也可以看出丸山对官僚制精神的强烈反感;而丸山勾勒的近代市民中潜藏的那种战斗性,则与他在《日本的思想》等作品中对支撑着民主主义的“精神贵族主义”的强调也是相通的。
不过,在《忠诚与反叛》一文里,这些精神的登场方式比在任何作品里都要直接。
第三,从以上两点中不难发现,丸山的思想与欧洲20世纪(尤其是1920、1930年代)的思想及当代政治哲学具有很强的同时代性。
《忠诚与反叛》一文中所展现的学问方法和存在主义式人物形象,完全不同于通俗的“近代主义”,它显然内在了一种脱胎于1920、1930年代思想的对近代的思想质问。从这些特点来看,这篇论文亦可看作近年来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在《阐释和社会批判》一书中提倡的那种内在于文化的社会批判,这种尝试在日本极为罕见。
三 本书另一篇核心论文是《历史意识的“古层”》,这是丸山1970年代的代表作。
这里提出的日本思想史图景,即不变的实体(“势”)在历史中展开的同时,又灵活地改变着其形态(“相继变迁”)的日本思想史图景,在双重意义上是“超”历史主义的:一方面,这使无限的“历史相对主义”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通过否定作为独立的过去的历史,使“历史”的观念本身成为不可能。
这既是关于日本思想史的独特俯瞰图,同时又带有对日本思想史全盘批判的语气,而它本身也是一种散发着阴郁魄力的历史存在论。与其说这篇论文研究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文本,不如说探讨的是日本思想史的思考范式本身,这个独特的方法加重了它的历史哲学色彩。
在讨论《忠诚与反叛》这篇论文时曾提到1920、1930年代的思想对丸山的影响,就某种意义而言,“古层”论文里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
例如从“势(いきほひ)”的存在论,尤其是该文的“结语”部分对尼采的提及中,明显可以看到生命哲学的影子。
(说句题外话,这一小节不禁让人联想起亚历山大·科耶夫的“历史的终结”,还有一时甚嚣尘上的“日本是最先进的后现代国论”,非常有趣。)
不过,就这篇论文的“影响关系”而言,丸山的素养仓库里储存的1920、1930年代的思想因素,似乎并非偶然出现在表面。无论是生命哲学还是“尼采式”虚无主义,无疑都在日本1930、1940年代的思想中承担了特定的政治角色。很难想象丸山会没有意识到这层背景。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推测,这些思想因素的“影响”是丸山在意识到同时代思想的情况下有意为之的结果。这样一来,“古层”论自然会与1920、1930年代的思想有某种相似性。不过,问题只是这样吗?其实这似乎还与后述的那种对《历史意识的“古层”》本身的评价有关。
《历史意识的“古层”》在丸山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大概是最具魅力和魔力的作品之一。诚然,这篇著作有着暴露日本思想史隐蔽秘密的魄力。但另一方面,它似乎也与一种宿命论式的绝望难解难分——尽管丸山本人曾强烈地否定这一点。
丸山本人在《原型、古层、执拗低音》这篇论文中所说,他出于该如何探讨日本思想史的方法论上的关心,展开了对“古层”的考察。
据他所言,不能仅以时间顺序追溯日本思想史内在的“纵向”变化,还需要同时考虑“文化接触”的契机,讨论对“横向”冲击的应对方法,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勾勒出日本思想史图景。
丸山对“文化接触”的关心,在本书收录的《开国》等论文里也有所体现。那么在反复的“文化接触”中不断变化的日本思想,其不变的性质和“个性”是什么?丸山的“古层”论正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的方法。不过,这个构想不禁让人联想起那种,将思想史分为日本“本土的”思想对“外来”思想(国学者式的!)的图式。
但是,丸山的意图当然并不在此。丸山不仅深刻地认识到日本文化本来的杂种性,还对一切有着复杂结构的文化本来的杂种性有着很深的认识。并且,按照丸山的说法,这个“古层”的方法是为了克服内发与外发这一二元论的手段。
也就是说,这一方法不是为了分辨日本思想史中“本土的”和“外来的”思想要素,它关注的是日本在接受“外来”思想的方法上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换言之,不是在把不变的和变化的对立起来,它关注的是变化范式的不变性,而贯穿于日本史的从未改变的对外来思想的接受范式即是“古层”(或“原型”“执拗低音”)。这可说是一个把“日本式的东西”加以超次元化的尝试。
于是,通过“古层”的方法,丸山发现了日本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根本上是机会主义的,它使对外来思想做出无尽的机会主义式反应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