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述,“古层”这一方法原本是为了克服内发与外发这一二元论的手段。在此意义上,正如丸山本人所说的那样,它并非文化决定论。但是,正如经常为人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难从这篇文章里感受到日本的思想和历史逃不开“宿命”。而恰恰是这一点使论文有了独特的感染力,甚至带上了一种“危险”性。
问题在于,“古层”的实在论色彩过于浓重。换言之,“古层”论令人生畏的危险气息,来源于“古层”的起源与生成的不透明。就某种意义而言,这在丸山的工作中也实属罕见。
这是因为丸山思想史或“政治学”的魅力恰恰在于,他将被视为“实在”的对象分解为具有相关性的诸要素,并阐明了这些要素生成与解体的逻辑。用现在的话来说,丸山的精髓在于“反本质主义”。
例如《忠诚与反叛》一文便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一点。也就是说,那里贯穿着这样一种视角:看似是民族的传统,实则是各种相冲突的思想或观念的互动(竞技的契机!)。
相比之下,“古层”论要“本质主义”得多。诚然,正如前文所述,日本式的东西的“个性”被予以超次元化了。但是,这不也意味着,另一方面,“外来”与“内发”的二元论也在超次元的维度上得到了保留吗?
若非如此,鉴于“古层”自身的杂种性,对它的分析本来也应该是可能且必要的(探究其生成与解体的逻辑)。
然而,“古层”论文中对“古层”本身的讨论,只是一种“描述”。“古层”被当成了一种“实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生成或解体的东西,即是“本质”或“存在”。
不过,说到底,主张有不变的“古层”就一定意味着是先验的吗?如果不是,追问它的理由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恐怕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 [日]丸山真男 著 路平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最后一部著作。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最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