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是作者在对绘画史发展的阐述中,利用题跋等文献对画作的真伪、时代进行分析判断。作者在书中曾多次援引、认同徐邦达先生的意见,如苏轼《怪木竹石图》、文同《墨竹图》等。但在对赵佶《祥龙石图》的判断上,作者却与徐先生的判断存在分歧。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将此图列为代笔。而作者则认为此图系赵佶真笔,并给出了明确的证据:“画左徽宗御书《祥龙石诗并序》称此石‘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明确提及‘亲绘缣素’,署款亦称‘御制御画并书’,故应为徽宗亲笔。”
又如对元代画家钱选晚年画风的转变,作者根据山东朱檀墓出土钱选《白莲社图》上的自题:“余改号霅溪翁者,盖赝本甚多,固出新意,庶使作伪之人知所愧焉”,认为“可知钱选在世时已为赝本所累,不仅改号霅溪翁,而且画作也‘固出新意’。故推测钱选晚岁画风出现变化既与手指颤抖的病症有关,也是‘固出新意’以与赝本相区别的主动选择。”据此,他还指出天津博物馆藏钱选《花鸟图》卷正是是在画家得手指颤抖病之后所作。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作者在此书的撰写过程中深入浅出,既在宏观的把控上驾驭得当,又在细节的考证上阐幽发微。书中所涉及的画家,均辅以简短、精确的小传予以介绍。同时,本书在编排上,配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并辅以精致的装帧设计,图文并茂、精致典雅,为读者勾画出一幅生动而又准确的花木画的发展史。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王中旭 著 定价:158.00元
本书的写作建立在作者参与主持、筹备2019年故宫博物院午门年度大展“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的基础上。按时代与风格依次将花木画的发展分为:花之容、花之格、花之情、花之瑞四个部分,通过图像与文字,阐述花木画自唐代发展至宋代,再至元明清的发展历程,包含了石刻线描、壁画、卷轴画诸多形式。同时,作者以“寓兴”为题,指出古代画家往往在所画花木上寄寓、投射以人的情感、品格。四个章节环环紧扣主题,使得每一时代画家对花木寄托的感情、品格得以体现,展现了一部花木画发展的图像史。
作者介绍
王中旭,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曾获2008年度“敦煌奖学金”一等奖,2014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宗教美术史和明代绘画,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阴嘉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绘画·明清寺观壁画》。2013年负责筹备“降龙伏虎尽神通——故宫博物院藏罗汉画特展”,2017年负责筹备“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2019年负责筹备“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