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北京|王中旭×周博×莫阳:“寓兴”与中国古代花木图@SKP-S

  “花木画不仅在题材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花木文化与宫廷、贵族、士人、僧道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相较于其他画科,花木画承载了更为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涵。”
                              ——王中旭

活动嘉宾
王中旭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作者

周博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莫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活动日期
2021年6月19日14:30-16:30

活动地点
SKP RENDEZ-VOUS

活动地址
 SKP-S 2F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6号

活动费用
免费

活动当日凭报名短信进场




【活动内容】
  2019年10月,“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展出。该展以三百余件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展示中国古代花木题材艺术之美及文化意涵,是国内外第一个以花木题材文物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展品数量、种类及质量皆令人叹为观止,影响和讨论至今不息。

  在这个展览的基础上,作为主要策展人之一,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中旭先生以中国绘画中的花木图像为线索,撰写了一部关于花木绘画的专史——《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本书除收录曾于此次特展中展出的绘画作品外,作者另将海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大量花木画精品纳入到讨论范围,以期更为全面地呈现花木画在不同时代的面貌及相关背景,供读者品鉴。

  书中所言“花木”,实际上是花鸟画这一大画科下的细分题材。对此,王中旭先生在《何谓花木画?——唐宋元时期花木画之独立与兴盛》一文中对“花木画”的概念作过解释:“花木画不仅在题材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花木文化与宫廷、贵族、士人、僧道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相较于其他画科,花木画承载了更为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涵。”

  针对花木画,以时代与风格为线索,分“花之容”“花之格”“花之情”“花之瑞”四大部分,跨度自晋唐至晚清,通过对百余幅花木画作品的解读与串联,呈现中国古代花木图像演变的历史。作者以“寓兴”为主题,也旨在点出中国花木画中特有的诗意,即画家以花为寄托,“在所画物象上寄寓、投射人的情感、品格。”

  比如,书中以明代沈周《杏花图》为例,指出:“明代会试通常于该年二月份举行,时值杏花开放,故多以杏花象征科举及第。”因此,《杏花图》在明代往往作为预祝登科的礼物。在存世实物中,沈周《杏花图》恰是为恭贺其师刘珏曾孙刘布登科而作,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图像上的佐证,也侧面透露出明代花木图开始产生了人情化、世俗化的倾向。事实上,同一种花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涵。这正是除了研究中最为有趣的部分之一。

  2021年6月19日14:30,王中旭老师和嘉宾周博、莫阳将做客SKP-S 2F SKP RENDEZ-VOUS,围绕自晋唐至清末所流传下来的花木图像,探讨花木画的独立地位与价值,历代花木画的绘画技法、风格及其演变,花木画中不同主题的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画家所赋予花木以不同的含义等相关问题。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