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还设立过历史上少见的中央书法教育机构,选进士中优秀者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修文习书,擢社会上能书者为翰林院习书秀才,给廪禄以进能备用,甚至还像现代大学少年班一样,举荐书法神童入翰林院深造。书法教育成效首先见验于科举考试,文徵明、董其昌均因早年书法欠佳,排名受到影响,要晋身一甲、二甲进士,更非“词翰双美”不可。现存青州博物馆的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殿试真迹(图 108),书体步趋钟、王,洋洋数千言一气呵成,不难窥见其深厚功力。明初承西晋以来的中书舍人制,永乐朝设内阁后,中书舍人入直以书写办事,其为帝王宠幸的书法样式,楷书为主,衍至行草,不仅影响到朝廷各部门,而且渐及省、府、州、县,成为遍布朝野风靡百年的流行书体。这种官倡书法,近人常与清代乌、方、光的馆阁体相提并论,并套用当时流行诗文中的台阁体以名之。实际上,明代早就赋予了“中书体”的习称,孙能传、方折子、赵崡等人的相关记载颇多,其师法晋唐而强调“丰腴温润”“雍容矩度”的书风特色,以及溯源于宋璲、沈度(图 109)而沿流任道逊、姜立纲(图 110)之类的迤逦轨迹,亦不难寻绎和体会。应该说,从书法教育到中书体流行,作为明代书法社会控制系统的泛滥现象,一方面接续了元代书统新阐释的势能,以法意相参、文质双彬的努力,使层积已久的形式意蕴获得了再一次重构,另一方面又消蚀着书法新阐释的价值内涵,在干禄功利驱使下表现为对时尚样式的因循,从而滑入与其期望相左的方向。这难免成为明代善书者众而大家鲜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