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丨叔本华封笔之作,以优雅的方式展示人类的生存

    同时,这种“补遗”还表现在他不遗余力地推介已经出版的但无人问津的著作,这些著作包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2卷、《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论大自然的意欲》、《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等。德文版第2卷正文716页,他80多次推荐他的著作和论文,平均每9页推荐一次。特别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了40多次,平均每18页推荐一次。不断地看到“关于这个问题参看我的……”、“我已在我的…….著作中讲过这个问题”时,真让人忍俊不禁。这不愧是自我推销的好办法,《附录和补遗》大买了,这些无籍籍名的著作也跟风走俏了。

    叔本华以主要写于青年时代的15首诗歌为“封笔之作”收尾,体现了他终于善尽使命的平静。他以这种极富个性的方式向喜欢他的哲学的读者坦率地敞开心扉,认为这是他的自我牺牲,也是他与读者之间的“私事”,他希望读者因此感激他。他说,“有朝一日,这会让对我的哲学产生强烈兴趣的人得益,因为他们很想了解这位哲学作者任何个人方面的情况”,“诗歌带着节奏和韵律的外衣,人们在诗歌里会比在散文中更大胆、更自由地显现自己主体的内在”,“会以比哲学论辩更纯粹人性的、更个人的、起码是相当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也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读者走得更近”,“如见其人”。这些诗歌表现了他敏感、多疑的性格,表达了他渴望太阳温暖自己寒冷的身心:“太阳射出了光芒,一切都露出了笑容,充满了欢乐和爱意”。《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卷出版第二年,即1819年他就坚信自己的巨作“你们可以耽误它,但却永远无法扼杀它:后世会为我竖起纪念碑”。1856年,他感到自己“站在路的尽头”,“看到所做出的业绩备感欣慰”,表达了他晚年终于名声如朝日的欢乐。

2 力透纸背的名篇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独创性和最值得阅读的散文家之一,叔本华作品的魅力源于他的哲学家的深刻和文学家的天赋。没有哪一个哲学家的作品,能像他的作品那样打动和影响了许多作家和音乐家,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普鲁斯特、艾略特、博尔赫斯、瓦格纳等。特别是《附录和补遗》的文学价值与充分广博的思考,终于让他从默默无闻的食利者成为梦寐以求的“19世纪哲学家”——“一代人欣喜若狂地赞同我写的每一行字的那个时刻必定会到来”。叔本华除《人生的智慧》广受赞誉外,还有一些文采斐然、思想深邃、文风雄辩、短小精悍的名篇,这些名篇都在第2卷中。比如,《论判断力、批评、赞扬和名声》《论阅读和书籍》《论学者和博学》《论写作和文体》《论自为的思考》《论宗教》,等等,当然也包括背负骂名的《论女人》。这些名篇是意志主题的变奏曲,所涉题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富有教益,它是从心而出的伟大思想,吸引了无数人的棒读和赞誉。这也证明了伟大的思想家是人类的灯塔。书中的箴言警句俯拾皆是:文学家带来的是鲜花,哲学家带来的是鲜花的精油;真理的标记是简朴;阅读得来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犹如假肢与天生的四肢相比;普遍真理与特殊真理的关系就像黄金与银子的关系;匮乏和无聊是人生的两极;坏的作品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好的作品无论如何多读也嫌太少;劣书是损害我们思想的精神毒药,等等。这些 “语颇隽永,耐人寻味”;不是轻描淡写,而是浓墨重彩。叔本华的雄辩力透纸背,让我想起梵高在表达激情时不是用笔,而是用颜料直接涂抹在画布上。

    第2卷最后一节(第400节)是箭猪保持距离取暖的比喻,一些读者曾提出这个脍炙人口的比喻没有在叔本华的书中看到,这是因为不曾有人完整翻译出来。“保持适当距离”,也是叔本华明喻世人的生存智慧之一。

3 一抹同情的亮色
    叔本华在把意志哲学世俗化的过程中,试图从意志和本能的角度为永困人生的难题找到形而上学,即哲学的慰藉,因此,第2卷中对五花八门的人生问题的再思考更广泛和深刻。叔本华的一生是读书、思考、写作的一生,为哲学的一生,天赋、性格和追求使他放弃了庸常的生活,因此,在他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僵卧孤村不自哀”。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