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以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流动,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并推进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就地进城,以上问题就能解决?在最近由世纪文景出版的新书《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中,“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陆铭教授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该书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期间与读者见面,作者陆铭提出的“逃回北上广”观点引起多方关注。
 立足于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这样评价陆铭:“陆铭是他那一代专业经济学家的思想家……专业经济学家,由于承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通常难以思想。中国经济学叙事,于是常割裂为缺乏学术的思想和缺乏思想的学术。我读陆铭这本书,更强化了我关于陆铭的上述想象。这里的经济学叙事,充分超越了教义主义的经济学。中国经验,在陆铭的叙述里,不再是经济学教义的中国脚注,也不再是经济学家读不懂的中国传说。”
作为经济学家,国际、国内的经济学组织中活跃着陆铭教授的身影,他现在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时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并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他还是知名经济学刊物《经济学(辑刊)》的副主编。
作为注重实证、关注公益的知识分子,陆铭教授也关注叫做“太阳花”的公益项目,这是一个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社区课外辅导的民间组织;他游走在中国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当地居民、官员交谈,掌握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他用画笔、相机记录下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故事,并乐于将这些故事分享给那些渴望了解它们的人。在陆铭看来,这本《大国大城》正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经济学著作,这里不仅论述了他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多年思考,也记载着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80后”朋友的就业选择、出租车司机的疑惑、台湾朋友的上海生意、地方官员对于空置工业园区的无奈……正是在这些故事中,孕育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解决大国发展难题的答案。
年轻人不要盲目“逃离北上广”
前几年,迫于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一些年轻人“逃离北上广”,但是最近两年,“逃回北上广”受到热议。大城市对于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再次引起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逃离北上广之后,人们发现,面对乡土中国的人情社会,生活并未变得容易和舒适。而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虽然要面临种种压力,但是,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序的公共服务、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国际化的视野和机遇,对年轻人仍然充满了吸引力。
在《大国大城》中,陆铭对大城市的发展机遇进行了理性总结。他认为,来到大城市中发展,发展大城市,不仅对于个人来说是有益的,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转型,都是必然选择。陆铭教授以三个D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秘密。这三个D分别是Density(密度)、Distance(距离)和Division(分割)。大城市更大的人口密度,彰显了规模经济的优势,比如分享固定投入、更好的劳动力市场匹配、获取人力资本外部性等;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水平的提高,经济和时间距离的缩小会导致生产要素向大城市的集中;而取消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割,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其向经济效率更高的大城市转移,是提升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所在。同时,经济的集聚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在地区和城乡之间“人均GDP”意义上的平衡发展,从而迈上一条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道路。
小城镇建设并非一剂良药
如何解决中国目前的城市化问题?与主流观点持不同意见,陆铭认为,将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关键,这条路并不可行。在他看来,通过小城镇建设,就近城市化,将农村户籍人口转变为城市户籍,只是在表面上提高了城市化率,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本质上,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映的是人口对高收入和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城市化对应的应该是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如果仅仅是户籍身份的转变,却没有对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和更有效率的GDP产出,或者只有城市面积的扩张,却没有足够的就业增长作为支撑,这种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没有经济意义的,更会劳民伤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