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草婴逝世 曾凭独力译出托尔斯泰全部小说

    自嘲“我这样的译者现在吃不开”

  尽管报酬微薄,但草婴严谨的翻译态度在业界有口皆碑。每翻译一本书,他都会先把原作看过几遍甚至十几遍,弄清楚所有人物关系、所有情节起源,然后才开始动笔。在译《战争与和平》时,他还给书中的559个人物各做了一张卡片,注明每人的姓名、身份、性格特点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同时他还会熟读有关俄罗斯历史、哲学、宗教、政治、军事、风俗等各方面的书籍,反复推敲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直到满意为止。学生章海陵回忆,有一天上门拜访时,发现老师有些异样。他起身告辞,草婴一再挽留。过了一会儿,草婴动容地说:“安娜死了……我刚才在翻译‘安娜之死’,心里难过。”正因如此精益求精,草婴翻译的速度只有每天1000字,每个字都是用心血呕出来的。他曾开玩笑说,对比如今译者动辄两三个月就译出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像我这样的译者现在是吃不开的”。

  草婴一生获奖无数,其中最耀眼的是1987年曾被授予俄罗斯文学的最高奖“高尔基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获得该奖项的唯一一位中国人。他得到的最后一个奖则是去年“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他的获奖感言只有一句话:“我是一棵小草,来到世上就是给黄土地增添一丝绿意,这是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语音落下,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甚至有人感动得落下眼泪。这就是一个成就卓著的大翻译家对自己的定位,如此谦逊,如此平凡。

  相关链接

  “没有他,托尔斯泰在中国是不完整的”

  “草婴先生算是我的老师,虽然我和他年龄差不多,但是他的翻译成就比我大得多,我也从他那里学习、汲取了诸多翻译经验。”                   ——自称草婴学生的高莽

  “他很少参加我们的翻译会议,但是在我们圈内都知道他,他翻译的数量之巨,坚持翻译的时间之长,就我个人所见,我觉得没有几个人能超过他。我们所谓的‘职业翻译家’用在他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
                                  ——俄语文学翻译家、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刘文飞

  “没有他,托尔斯泰这个文豪在中国是不完整的。”        ——一读者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