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翻译的每个字都是用心血“呕”出来的

  著名翻译家草婴

  1941年,他开始从事翻译,至今逾70载,他以一人之力翻译了一代文豪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还有肖洛霍夫、莱蒙托夫等人的作品。1987年,他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文学翻译大会上被授予高尔基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得该奖项唯一的中国人。他就是著名翻译家——草婴。 

  2012年9月,在上海华东医院,记者见到了年近九旬的草婴。老先生穿着一件红绿相间的格子衬衫,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瘦小、温和、安详,他已经有两年多没有离开过这家医院了。草婴自幼体弱多病,一生曾数次遭遇“鬼门关”,但终于一次次闯过来了,夫人盛天民说,支撑他闯过难关的,是他品格造就的执著和坚韧,是他内心充溢的从容和淡定。

  草婴,原名盛峻峰。文学翻译家。1923年出生,浙江省宁波慈溪人。南通农学院肄业。1960年参加《辞海》编辑工作,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主要翻译作品有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列夫·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长期不拿工资只靠翻译稿费生活

  草婴原名盛峻峰,草婴是他1942年发表第一部文学译作《老人》的笔名,取自白居易名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说,“草婴,就是比小草还要小的意思。我觉得自己很平凡很渺小,好像一棵小草,火烧也好,被人踩也好,但我不会随便屈服,有了条件我还是会重新长出来。”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草婴是位大翻译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长期都是个不拿工资、不定级别、不进国家编制,仅靠翻译稿费生活的老人。其实,草婴本来是有机会当“官”的,1977年上海筹办上海译文出版社时曾请他出任总编辑,可他放弃了,他想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上。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份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了。”这一放弃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很多唾手可得的待遇,但草婴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草婴埋首到了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世界里,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早饭后就进入书房开始工作,亲朋好友来访,他也是坐一会儿就说“对不起,我要上班了”,不待人家反应,就自顾自地走进书房。

  而他严谨的翻译态度更是近乎传奇:据说他翻译一本书前,通常要先把原作通读几遍甚至十几遍,还要做卡片,比如《战争与和平》中有559个人物,他就做559张小卡片,将每个人的姓名、身份、性格特点写在上面,同时他还要熟读有关俄罗斯历史、哲学、宗教、政治、军事、风俗等方面的书籍,直到把整部原作理解透了才开始动笔。他甚至还常请演员朋友诵读译文、从中文角度审阅。在翻译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时,他就请老朋友孙道临朗读,听到不顺之处就记下来,然后改正拗口之处,作音韵上的调整。

  一年365天,草婴没有一天不翻译,12卷本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花费了他20多年的时间,因为他每天的翻译速度只有1000字。所以才有人感叹说,他翻译的每个字,都是用心血“呕”出来的。

  “我是在上海念的俄罗斯大学”

  草婴的俄语文学翻译,用词准确、传神、简练,有人说读他的译作常常“无法分出他与原作者”,“你会深信不疑他的译笔就是原文,这些译本就是那些异国的大师用中文写的”。草婴的俄语造诣之深使很多人以为他留过洋,对此他风趣地说,“我是在上海念的俄罗斯大学。”上海哪儿有俄罗斯大学呢?说起来多少令人有些难以置信,这位闻名中外的大翻译家竟然是自学成才的。

  1923年,草婴出生于浙江镇海一个大户人家,曾祖父是当地的大人物,创立的盛滋记酿造厂生产的酱油曾在第一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而祖父和父亲则两代从医,家境一直很富裕。战争时期,他随家人避难上海,也就是那个时期,前苏联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当时的苏联是进步的象征,我开始对他们的文学产生了兴趣,很想学习俄语。”他的第一位俄语老师是位俄侨,草婴回忆说,他是在报纸上看到她招收学生学俄语的广告,便瞒着家人自己找上门去,“她是家庭妇女,不懂中文,也没有课本和词典,学得很吃力。但不管怎么说,她是我的俄语启蒙老师。”

  跟着那位家庭妇女学习了一年多之后,草婴遇上了比他大11岁的上海地下党领导人姜椿芳,这成为草婴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在哈尔滨学习的俄语,所以俄国文学修养很好。当他知道我在学俄语时,就主动来帮我解决学习困难。”草婴回忆说。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地下党和苏联塔斯社(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在上海创办《时代周刊》,由于那个时候懂俄文的人并不多,姜椿芳便邀请了当时不过18岁的草婴翻译有关苏德战争的通讯、特稿等。1942年,该社在上海又创办了中文杂志《苏联文艺》,草婴成为其中一员,从此走上了翻译的道路,短短几年即声名鹊起。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