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个性的人

    19、20世纪之交的欧洲普遍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梦幻之中,世人都相信启蒙理性指导下的科学技术会给社会带来无比丰裕的物质财富,实践理性能有效地阻止战争,保障和平,无需宗教的诺亚方舟,也无需传统形而上学的说教,人类仅凭自己的理性就能在人间打造出一片欢乐无限的伊甸园。作为头脑清醒的思想精英之一,穆齐尔对时代的弊病洞若观火,在他看来,思想与精神、以及各种物质实体之间的差别是不容抹除的,人类的理想价值不应该一元化,激情和理性不能只消耗在单一的逐利和享受的活动上。人应当活出有丰富而精彩的可能性才有意义,如果不是这样的人生只能叫活着,不能叫生活。然而现时代无视人的内在精神需要,用人工智能对分割后的“要素”作组合搭配形成“个性”,一切文化和精神的话语和行为都必须接受人工智能的简化、选择和归类,以往传统社会里清晰可感的生活总体性被整个地剥离、打碎,本该丰富多彩的感性生活受到了简单而粗暴的条块分割,尤为糟糕的是,现代性对你成为什么品质的人无可无不可,但对你必须屈从于某个“个性”却是不容商量的。简言之,“个性”已经脱离了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人人可用,后来穆齐尔在纪念里尔克的集会上发言说,所谓的“个性”(Eigen Schaften)其实就是共性(Aller Schaften)。

    在小说中,穆齐尔不无讽刺地说,现实世界被改造成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面对一个完整的世界,而是某种有人性的东西在一种普遍性的营养液里移动。”现代性为他设置好的现成“个性”的个性,在他看来,就像张开大口的巨蟒等着他往里跳,作为一位坚持捍卫人的尊严的思想者,穆齐尔当然不会往里跳。他的这一选择同样反映在了小说中,主人公乌尔里希虽然有出众的数学头脑、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身体条件,最终却拒绝了当时社会上最受追捧的职业——数学家、工程师和军人。

    行文至此,还要说明一下,用汉语的“个性”来翻译“Eigenschaften”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国内学者一时还找不到更好的措词。即使在德语的亲属语言如英语、法语中,翻译“Eigenschaften”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英文简单地译作“Qualities”,法文最初译为“caractères”。当刚刚译成《没有个性的人》的法文译本送到穆齐尔手上的时候,他对“L’homme sans caractères”这个译法很不满意,倒是不通德文、艺术感觉超一流的诗人安德烈·纪德提出的译法“L’homme disponible”(可任意安置的人)令穆齐尔大喜过望。但“可任意安置”这一界定仍略显不足:它仅仅说明了主人公拥有了所有的技能,但却表达不出他对庸俗现实的激烈否定与抗拒,而后者在穆齐尔那里显然更为重要。毕竟,穆齐尔深恨他生活的时代,痛缅远遁的诸神和失落的崇高热烈的情感,他已经不能再像他的先人威廉·麦斯特那样从容地在自己选定的职业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所以他的批判锋芒必然要指向时代和历史,而不能满足于高调地夸示自己的多专多能。

    节选自吴勇立《儒家的“君子不器”与穆齐尔的“没有个性”》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