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学者都不愿写普及型的历史读物。谈及原因,郭志坤认为,“一是通俗读物难写,二是写出来又不被看好。”《秦汉史》作者、复旦大学历史讲师马孟龙觉得,“一是要接受这样的任务,我必须去‘补课’,重新阅读秦汉史其他领域的新进展,这样颇费精力。二是耗费精力去写一部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对我的业绩考评毫无用处。究竟值不值?”
最终肯写的学者,大约还是觉得“值”,往大处说,是觉得历史研究者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传递正确的历史知识乃至历史观。郭志坤呼吁道:“我希望有这样一种舆论:‘提倡史学家写通俗读物’、‘通俗也是一种学术活动’、‘青年学者更要承担撰写通俗读物的责任’。有了这样的舆论和氛围,学术界中的常识,在公共领域就能普及。”
郭志坤认为,《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作者们,面向“可信、通俗、新颖”这三个目标,做出了极大努力。他相信,中国学者原创中国通史,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对材料的占有和把握,会更为全面和准确。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可以“再通俗一些”,比如像有些读者反映的那样,减少一些古文的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