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下历史类图书种类繁多、体裁多样,但往往流于几种弊端:古史难以阅读,专著严肃有余而可读性不足,业余写手的著作能吸引人但学术性不够乃至不可信。为了提供可信又好读的历史读本,一套由历史学家李学勤、出版家郭志坤主编,12位学者合力撰写的通俗版中国历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学勤说,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特别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李学勤表示,市面上有引进版的有关中国历史的图书曾一度热销,足以说明读者对由学者撰写的通俗版中国历史的超凡热情。但那毕竟是外国人撰写的中国历史,市场和读者强烈呼唤由中国学者撰写的可信而又通俗好读的中国历史读本。
那么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丛书主编郭志坤表示,新时期中国学者撰写的可信的通俗版中国历史,是这套丛书的基本定位,可信性、通俗性和新颖性是突出特点。
该丛书遴选出的12位作者,均为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且有志于通俗历史写作的专家。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题材和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正如李学勤所说,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历史学者、史学著作自当“面向大众”。
郭志坤说,通俗而雅,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丛书的作者们在撰写时一是力求在语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于情节上的通俗。该丛书注重“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