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及出版家郭志坤联合主编,集12位历史学者之力,历时7年完成。今年年初出版后两个月内即加印,不少媒体亦就此展开了历史写作的相关讨论。5月25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丛书出版座谈会,探讨了当下历史研究如何走向大众的问题。
“一项学术活动从接受题目、确定课题开始,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写成文章,结题报告,但这并不能说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还应该把出版环节纳入进来,将学术工作呈现给公众,这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这本书的所有链环,到今天可以说是完成了。”丛书主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在会上说。
既学术又通俗的中国史
2008年,出版人郭志坤找到历史学家李学勤,讨论出版一套既有学术含量又通俗好读的中国史,双方一拍即合。郭志坤原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曾主持策划中国断代史等重大史学出版工程,身为上海文史馆研究员,其所治先秦史研究著述亦颇丰。而李学勤则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曾与郭志坤共同编写《中国古史寻证》。
“所谓以史为鉴,怎么为鉴呢?为鉴什么呢?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应该告诉公众的,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不是我们讲给公众听,使公众受教育,而是我们欠他们的,我们应该对社会提供服务。”83岁的李学勤解释。
在两位史学家的构想中,这部面向大众的通俗化的历史丛书,应突破现有历史叙事的一些窠臼:如对既有的“阶级斗争”、“残酷战争”的分析及侧重,转向对于阶层、民族及世界各国间的交融交流的记述;既不“唯帝王将相”又不“否帝王将相”,注重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及厚生、民本思想的价值;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材料并非拘囿于官修正史,而兼用正、野史,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文献并行。
回顾7年主编历程,郭志坤介绍,最大的困难就是催稿。“从落实项目到最后推出这么长时间?什么道理,就是作者交稿一拖再拖,很多变动,虽然是签了协议的。甚至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还变动过作者。”
郭志坤理解作者的苦衷,首先他认为,与很多人的观念相反,通俗的历史著作并不好写,写作者不仅要掌握史料、吃透问题、保持判断,而且需要对古今文体的转化得心应手;其次,在当下学术界,这一类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是不计在学术考评之列的。如丛书《秦汉史》的作者复旦大学讲师马孟龙曾给郭志坤写信,说自己思考了很久接这个任务“值得不值得”的问题:首先必须回去补课,重新阅读秦汉史其他领域的进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耗费力气写一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却对专业考评毫无作用。
“现在各种歪曲的史学冲击着普通的民众,好像秦汉是混乱不堪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发声,谁还能够告诉大家真实的历史呢?”马孟龙最后在信中表达了他的决定。
年轻学者如何写史
两位主编中,李学勤已耄耋之年,郭志坤也已经年过古稀,但丛书的12名作者以年轻学者为主,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看过丛书,最大的感慨是,里面的作者一个都不认识,“有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恍惚之间就被抛弃了。”另一个感慨,这群长江后浪让他印象深刻,“这套书有时代的气息在里面,研究者想突破老式的、过去的说法,还是很不错的。”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副所长张越有类似感受:“我看了这些书以后,对作者特别感兴趣。写这样的历史著作,要适应现代的社会,特别需要下一代的年轻学者们参与进来。他们的思维习惯,他们的文本行文特点能够抓得住当前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