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今年四月,得知我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定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忽然就想起这副旧时百姓耳熟能详的对联来。这副对联的原作者是何人,实在难以考证了,但是它裨益身心,流传既久,因此在清代金缨(兰生)所编《格言联璧》中被列为第一条。

    喜欢买书、藏书、读书、写书,不知不觉间已近知天命之年,却还是浑浑噩噩。回想起三十年前在北大读书时,买的书太多,无处可放,只好堆在宿舍床上,夏天压着半边凉席,到了秋天,也没法收拾,竟倚着书睡了一冬的凉席,真应了那句歇后语“傻小子睡冷炕——全凭火力壮”。此次获得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后,各地新闻媒体多有采访,皆问我爱书事迹、读书经验、著书成就,我回答,我不是什么作家、学者、藏书家,只是个“书低”。此典出自《笑林广记》之《书低》一则:“一生赁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像《文选》、《史记》这些经典,数十年来一直是我的床头书、案头书,常读常新,永无止境。我辈对于名家名作来说,难道不是“书低”吗?

    读书是人生的大学问。一千个人读书,就会有一千种读法。如《六祖坛经》所记六祖慧能告诉众人的话:“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常听中小学教师启发学生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有些人读书没有进展、没有收获、没有体悟,不是没有名师指点,就是缺乏方便法门,或是自身不够精进,需要反躬自省。迷人渐契,悟人顿修,倘若以顿、渐之别论读书,我自己若能做到小顿长渐,就很知足了。

    我向来反对读书无用论,同时也反对读书实用论。面对文化浮躁和青年人追求茫然,眼下最需要警惕和抵制的,就是将“知识改变命运”纯然功利化。功利之于知识,是最大的贬损。那些以功利性的眼光看待知识,并以知识为跳板,合用其他法术,较为顺手地达到了某些现实目的,成为既得利益者,反过来又洋洋自得地将“知识改变命运”作为真经传授给青年的人,其背后必藏有一副小人得志、穷人乍富的嘴脸。在这个问题上,我提供给青年人做镜鉴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提到的那些例子:“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名人,包括司马迁本人,包括后来的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曹雪芹、鲁迅等,都与知识有关,都与读书有关,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而他们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如果任由那些貌似“青年导师”、实际最高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人,现身说法般地宣扬“知识改变命运”,那么这个世界上追求并能够实现升官发财的人可能会增加些许,而从屈原到鲁迅将会沉沦不复。

    但读书有好处,则是可以肯定的。“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收在《格言联璧》中的这句话,也常被人们做成楹联。我欣赏这句话,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