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须“亲自”

   前不久,笔者读到陈平原先生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亲自读书”的重要性》一文,深以为“亲自读书”这一主题颇为有趣,因为觉得意犹未尽,故愿狗尾续貂,再说上几句。

    在笔者看来,“亲自”之于读书,并非多余,更非噱头,至少包含三大要素:一是要有时间会挤时间读书,二是要尽可能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读书,三是要选择好书来读。

    实现“亲自读书”,必须有时间的保证。明末文学家吴应箕在《读书止观录》中直言不讳:现在不愿读书的人,总是自己推诿是由于家务繁多而不读书……我曾说要读书则没有一天没空闲,不想读书那就觉得没有一天不忙。忙与不忙,其实全在每个人自己的掌控中。

    有一年春节,有高官前往钱锺书家拜年,钱锺书夫妇正忙着读书写作,放下手头的事情去开门,来人说了“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先生只露门缝说:“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锺书不近人情。钱先生或许是“迂”了一点,然而,恰恰是其“迂”,才令他推却许多应酬而确保有时间静心读书。

    如今,“浅阅读”、“泛阅读”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有限的阅读时间。作家王蒙对此深表忧虑:“看看电视或者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与搞笑段子,你已经知道某些国际国家大事与某些洋洋大观的书籍了……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认真读过,只不过是看了一点视听节目,就已经觉得自己懂得了,大大败坏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观感与品味。”当一本名著被压缩成故事梗概或视听节目,虽节约了阅读时间;但失去的是思思索索和寻寻觅觅的情趣。贾平凹说得好:“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悟的地方。”史学家陈垣的读书习惯则是“先‘痛下杀手’,把书大卸八块、分章析节,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装订组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驾驭读书,做书的主人,恰恰是读书的滋味所在。

    我国乃出版大国,但出版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既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那么,挑选好的书显得尤为重要。经典作品虽然大多是历史的、传统的,“但始终无法切断它们与当代人的联系”。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比如俞敏洪、李彦宏、黄怒波、龚海燕,他们毕业于英文系、图书馆系、中文系,都与金融、管理无关;但怎会创建成功的企业?新东方英语口语老师王强说:“我想,是读经典。读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命轨迹的书籍,成为北大人离开校门后,不管走到哪个领域,能比别人走得稍微远一点的保证。”颇耐人寻味。

    读书唯“亲自”,才能亲悟、亲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