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生活中,常会听到一些人用艳羡的口吻说:真佩服那些记性好的人,看书就能够记住,不像我缺乏读书的天分,看过以后很快就忘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论调,我都视之为奇谈怪论——既然已经明知道毛病出在了哪里,怎还不想办法改进,反而作为一件无比光荣的事,大肆向人宣扬呢? 要知道大家都是普通人,没有谁是不世出的天才,一个人读书能够记住东西肯定是勤读、善读的结果,别无蹊径可走。过于强调天分,甚至作为拒读书的理由,其实是懒惰的表现。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学大师熊十力当年新婚燕尔,借着假期读完了《二十四史》。妻子见他看书就是一页页翻过去,看得极快,为了考他是否真正记住了书中的内容,就信手抽出一本,翻到某一页,把上面所说之事起个头,熊十力马上就能滔滔不绝地接着说下去,从事情的缘起、来由到经过,再到最后的结果,典出何处,甚至出自哪一本书的第几卷,都说得清清楚楚。妻子连试了几次,都是如此,方才信服。后来事情传开,人们都夸赞熊十力是独具异禀,资材超迈,为读书天分极高之人。 实际上,人们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却没有看到熊十力背后所下的苦功,以及他读书治学的巧妙方法。熊十力曾总结出读书有“四要”:分析,综会,踏实,凌空。认为书本中的知识范围很大,无法每本尽读,须学会从何处着手,于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做好基础的工作,此谓分析。接下来再根据所定下的路径进行扩展,建立起一个体系,弄通其中的关联和道理,此谓综会。 有了循序发展的计划,就把所有相关的知识在脑子里细细过一遍,在吸纳前人经验与思路的同时,还要分辨不同学说的共通及差别之处,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有了这个过程,也就求得了客观的理解,就可将前人的智慧化为己用,此谓踏实。但只是附会他人学说,胶柱鼓瑟而不知变通,也是不行的,那也不过是寻章摘句的小儒而已。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阐发,形成创造性的见解,并且运用自然,不落痕迹,才是知识最终的归宿。这就叫做凌空。 朱熹曾说:读书刚开始时最慢,要花上十分气力才能读完一本书,有了基础后,只需费七八分功夫就能读完第二本书,越到最后看得越快,也越省力。熊十力所遵循的就是这样一个读书过程,由于前期基础打得牢,他才能信手翻阅《二十四史》,并能清楚记得里面的内容。他的高才博学,实际上是勤读与善读的结果,与个人天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读书无法记住内容,只能说明阅读的效果不好,与天分和记忆力并无关涉,而是没有注重读书方法的疏失所致。所以,能够从中发现不足,也就找到了日后改进的方向,据此努力,也不算太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