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学者合写通俗版中国历史 历时7年成书

  同时,该丛书突破了“唯帝王”和“否帝王”两个极端的局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帝王不再是历史叙述的主线,农民战争也并非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历史的丰富、复杂性和历史人物的本来角色是丛书要着力展现的内容。此外,在“突破长期分裂历史叙述的局限”、“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强调民族交流融合”、“突破历朝历代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上,《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在不常为人注意的角落给读者带来许多意外惊喜。

  这套丛书究竟通俗在哪儿

  当然,这套丛书的最根本定位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通俗版中国历史”,究竟通俗在哪儿呢?

  郭志坤介绍,首先,每册的文字不足20万字,便于携带和阅读。第二,丛书采用章节结构的叙史形式,辅之以专题为目,从目录中就一目了然书中的大概内容,并能从史料中快速把握主题和中心。第三,丛书行文强调平实流畅,注重“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第四,丛书行文强调生动性、可读性和个性,作者在书中根据需要选择对某些人和事加以细讲,有介绍评说,有释惑,有纠正误解,有典故分析,还有神话诠释。此外,每册还配有200多张珍贵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字、精彩珍贵的图片、简明扼要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写法,使其成为从专业研究者到普通的历史爱好者都能接受的中国历史读本。

  李学勤说,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史学著作自当“面向大众”。而“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但是,“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

  郭志坤先生则认为,通俗而雅,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最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强调的通俗。”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