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讲坛:巴洛克音乐的复兴

  至于巴洛克时代的两位巨人,巴赫和亨德尔,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一直是众所瞩目的明星。巴赫被门德尔松尊崇为德国音乐之父。门德尔松的钢琴上挂着巴赫的画像。在来比锡,他还为巴赫立了一个胸象。巴赫的体裁广泛的作品,像勃来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键盘乐作品及管弦乐组曲等已经成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它们不仅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唱片市场上也是版本繁多。他的数量庞大的管风琴作品和康塔塔这两年也都已推出全集(他的康塔塔全集有近百张CD之多)。 

    亨德尔在当时就是一个国际性的作曲家。他在欧洲广泛旅行,意大利、德国、英国的音乐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他的《弥赛亚》、《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是他作品中的常青树。但是他的其他作品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歌剧被认为太风格化而不受欢迎。他的清唱剧却又被认为戏剧性太强冲淡了它应有的宗教意味。亨德尔在世时尽管比巴赫声名显赫,但他去世后的命运和巴赫相差无几。所幸,随着巴赫音乐被人们再认识,对亨德尔作品的那种维多利亚式的偏见也烟消云散。他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再次得到了肯定。甚至他的歌剧,由于其相对静态的特性对于通常的歌剧院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也成功地复活了。他的清唱剧和歌剧的唱片也在陆续推出。 

    今天,巴洛克音乐复兴的势头仍是有增无减。据美国权威的唱片目录SchWann载,在一九五○年维瓦尔第《四季》只有两个版本,而今天已有八十九个版本。这还没有算包括《四季》在内的整套小提琴协奏曲(这套协奏曲总共十二首,《四季》是其中的第一至第四首)的另外三十七个版本。再从另一方面比较,一九五○年时,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有十余个版本之众,大大领先于《四季》。到六十年代,Schwann上列出的《胡桃夹子》的版本是二十三个,《四季》是二十一个,已经平起平坐。到今天,《胡桃夹子》组曲的版本虽然增至四十七个,但与《四季》相比,已是瞠乎其后了。 

    笔者前两年在纽约时对电台播放的曲目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纽约有三个全天播放古典音乐的调频电台。在它们播放的曲目中,巴洛克音乐约占四分之一。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四位作曲家以外,巴洛克时期的其他作曲家,如科莱里、普赛尔、阿尔比诺尼、库普兰等人的作品也时有所闻。传统的音乐史分期中,古代、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在电台播放较少。在剩下的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音乐中,巴洛克音乐播放的机会能有四分之一。这无疑也是巴洛克音乐已进入主流音乐的一个标志。当然,电台节目主持人个人的偏好也许会有点影响,但不会是主要因素。电台毕竟不是他自己家中的音响。 

    另外,特别要提到的是近年来兴起的“正宗”演奏早期音乐的热潮。这些积极提倡者主要集中在欧洲,且往往集指挥、演奏家、学者于一身。较著名的有莱恩哈特、霍格伍德、布鲁根、迦德纳、皮诺克等。他们麾下的乐队也以演奏巴洛克时期音乐为主。较重要的有:英国室内管弦乐队、古代音乐学会、十八世纪管弦乐队、伦敦古典演奏团、蒙特威尔地合唱队等。他们的宗旨是:“你演奏巴赫用你的方法,我演奏巴赫用他的方法。”他们除了用巴洛克时期的乐器,更讲究用那时的弓法、指法、装饰和造句法,力图再现早期作曲家作曲时在他心目中的音乐。唱片公司为他们灌制的唱片也洋洋大观。这里面的得失固然可以见仁见智,但是对巴洛克音乐的兴趣由此也可见一斑。 

    回顾巴洛克音乐的复兴,在它表面的轰轰烈烈下,也蕴含着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如:早期音乐的复兴是否是音乐文化衰敝的症状?音乐本身是否是“进化”的?在音乐史中如何处理早期音乐?演奏早期音乐时是否可能演奏出那位作曲家心目中的音乐?用现代方法来诠释早期音乐是“创造”还是“破坏”?相信巴洛克复兴的深入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理解的加深。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