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言写小说,金宇澄希望通过这种看似有点“做”的方式,唤起大家对语言独创性的重视。“就跟王家卫的电影一样,我拿来做开头的这段《阿飞正传》是他突然在结尾加入梁朝伟这个人。我觉得,这就是王家卫的标签,作家也需要自己的标签。小说和其他艺术方式一样,不能所有东西都四平八稳的。现在的人,只顾着说故事以便以后改编拍电影,大家已经忘了,原来小说在语言上也是有一种野心的。”
写《繁花》,最疯狂一天6000字,出差也上网吧写
问:在写《繁花》之前,你已经有20多年没有写小说。在网络上重新写,然后越写越长,最后成为30多万字的《繁花》。很多作家都不习惯网络写作,作为一名50后,你为什么却在网络上找到新的写作欲望?
金宇澄(下称“金”):做编辑久了,白天挑剔别人的毛病,晚上很难不挑剔自己,于是就没办法写下去了。这次不一样,《繁花》的产生是没有目的性的。我一开始只是想在网站给大家用上海话讲故事,没想到说着说着,就有写小说的感觉了,等于唤起了我一个沉睡已久的写作欲望吧。
每天写一段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想起了过去民国时代的连载,这也是我们小说最早的形成,比如说狄更斯,他的很多作品也是通过每天连载。在网络连载,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提问题,会给你提出建议,你会摸到读者的脉搏。你这个写作是公开的,错别字读者都会给你指出来,甚至会跟你说你这个人物好像就这么死了很可惜,这些有用的东西我都可以记下来。
而且写着写着,我会有一个超常发挥。最多的时候,我每天可以写6000字,甚至出差的话,我会跑到网吧里去写。因为每天已经成了习惯了。
问:出差也到网吧去写?真的那么疯狂吗?
金:那时到成都出差,天没亮的时候,我就跑到网吧去写。我还不知道现在上网吧是要身份证的,人家说要身份证,我又跑回去一趟,一看里面都是小孩子在打瞌睡,电脑前面都是蟑螂爬去爬去。我还上网跟网友说我在成都给你们写,因为每天写一段已经变成一种生活规律,你始终和大家在互动,这种快乐是你独自面壁写小说不会得到的。
问:网友提了什么意见还记得吗?有哪些你是采纳的?
金:有,他们说阿婆这个人很有意思,怎么这么早就死掉了,引起我的注意,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让她又多活了几年。她本来是从乡下回来以后就死了,后来在书里,阿婆在1967年和孙女蓓蒂从南京串联回来以后,就一起变成两条鱼消失了。本来她是在“文革”前就死掉了。
问:现在有很多网络写手,你觉得网络写作是否有必要?
金:很有必要。我们应该重视这些群体,有一批人对网络作者好像不屑一顾,我是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现在好像所谓纯文学就是非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就是什么流行文学,微不足道,我觉得不一定,而且我有信心,网络写作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就变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