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写了20年的小说,拍成电影要花多少年?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开篇借用了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 的结尾;而在小说问世一年后,王家卫也取得《繁花》的影视版权。两人上周共同现身香港书展,《繁花》自然成了联结两人的纽带,关键词就是“味道”——金宇澄的“味道”是《繁花》的语言。他说,他用方言写小说,就像王家卫拍电影一定要有自己的标签一样,他的标签就是要构建一种语言上的“标签”——显然《繁花》在这方面是做到了;而这种“味道”自然也十分对正王家卫的“口味”,他就直言“写小说的精髓就是‘味道’,拍电影也一样”。当被问及大概会花几年去拍摄《繁花》时,他也用金宇澄举例:“做成一个电影,要等待时机,人对、时间对才行。热情需要坚持在里面,有些热情不够坚强,自己会灭掉,但保留下来的,肯定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电影《繁花》何时完成还是未知数,就像金宇澄用了20年时间,等待一个正确的时机和方式,书写这样一部小说。”
金宇澄:王家卫说我的小说不好拍,我觉得那是表扬我
从《繁花》出版以来的一年多,金宇澄已经开了大大小小好几十场讲座。但7月18日这一天在香港书展开讲,他仍旧感到紧张。
“一来,和我一起讲的是王家卫导演,他很喜欢这本书。二来,这次会场不停在换,说是预定的人太多了,一直换到最大的会议厅。面对这么多香港读者,我很担心自己讲得不好,你……觉得我讲得好吗?”采访开始前,金宇澄略带忐忑地问。
曾经有20多年没写小说的金宇澄承认,自己对《繁花》的感情有点不太正常,“就像一个四五十岁才‘老来得子’的女人一样,肯定宝贝得来不易的小孩,每天都要给他打扮、穿新衣服。”这次到香港,面对一群新的读者,金宇澄这“当妈的心”又开始惴惴不安。
但只要看看来听讲座的人,就知道担心是多余的。当天,可以容纳两三百人的会议厅坐得满满当当,最后一排还站了二三十人。门口摆着的40本繁体版《繁花》在讲座结束后就被抢购一空,不少读者拿着钱挤在收银机前,不断要求送新的书来,但最后都失望而归。
能让香港读者如此喜欢这本用上海方言写的小说,金宇澄的语言实验又一次成功了。“去年《繁花》拿了30多个奖,只有一个是上海本地的,其他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这证明我在语言上的尝试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