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2012年试卷的汇总,这是2011年的……”在上海音乐出版社,编校基础知识培训考试试卷被整齐地装订成册,里面记录了出版社里每一位编辑的成绩与答题情况。从2011年开始至今,上海音乐出版社每年“雷打不动”的两次培训成果也体现在当中。质量从编辑抓起,一张张试卷,一份份成绩,从培训到考试,记录了上海音乐出版社对于专业出版物质量的不懈追求。
谈起开展社内培训的原因,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费维耀说:“我们曾请《咬文嚼字》编辑部对社内员工进行评估,对方表示我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在上海出版行业处于中游。考虑到出版社内编辑音乐专业素养比较强,但综合文化素质比较弱,对编校精细化的要求比较欠缺的情况,社里决定对员工展开有组织的培训,毕竟我们不想甘居中游,要争上游。”
据上海音乐出版社党支部书记余震琪介绍,从2011年开始的每年两次培训,上半年面向经营管理,侧重树立员工的市场化意识。下半年面向编辑业务知识,侧重提高新老编辑的编校能力与水平。培训类型主要分为三种:观念类培训、专项培训与编校知识培训,要求包括社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必须参加。
其中在编校知识培训之前,社里会把要讨论的文稿提前交给培训单位,请他们从中发现问题,并作为培训案例来讲解。以2011年9月13日~22日的培训为例,在4次培训中,授课老师就建立编辑的文字优势、常见用字错误辨析、容易混淆的词、常见病句类型和修改方法、常见标点符号差错分析、音乐出版物编校质量考察等6个课题进行了专门讲授,社里共有34名员工参加培训和结业测试。
在余震琪看来,培训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对于质检结果的讲解,“大家都很关注自己编的书,都想听听老师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二是每次培训结束后的结业测试,因为“不考试,学习成果很难检验”。社领导的重视与考试的“压力”也让员工格外珍惜每一次培训机会,并对下一次培训“翘首以盼”。
谈到今后对于培训工作的设想,费维耀希望能增加培训次数,能够针对不同岗位类别对培训门类进行细分,如分为图书、音像、杂志。同时在培训内容上也可以细分,除编校质量培训外,还可以增加版权知识、外语的培训。
从培训、考试,到老编辑的“传帮带”,虽然上海音乐出版社抓质量的做法不仅限于此,但借助培训和考试,随着编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无疑为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物质量上了一把隐形但是牢固的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