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的《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作为该书的加工编辑之一,回顾《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的出版经历,笔者认为,在构建该书的原创精神方面,有三大追求值得一提。
立旨构架彰显标志性
立项前,出版社和《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的编著者们就立志要把本书编辑成一部完整准确地记录、展示中国二胡艺术发展历程的鸿篇巨制。经过多年矢志不渝的艰苦努力,最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形成了如下宏大的架构:第一部分概论,精练地概述了二胡近现代100年历史的沿革变迁。第二部分文献,主要包含刘天华和华彦钧研究论文选共32篇,以及46篇关于二胡风格流派研究和演奏技艺研究的文论。第三部分乐人,包含了从上个世纪周少梅、刘天华开始到本世纪初有突出贡献的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传记共85篇(其中已去世的有23人),传记内容从大师的创作、演奏、师承、传授等方面介绍了二胡大家庭百年来走过的历程。第四部分乐器,精练地阐述了二胡制作的改革与发展历史。第五部分乐事,由百年大事记、赛事、学术及纪念活动和学术团体等内容组成,是极具价值的历史记录。第六部分资料,包括二胡图书论著索引、二胡文论篇名索引、二胡硕士博士文论索引等内容。
可以说,有300多位专家为本书奉献了才智,付出了辛劳。就一种中国乐器的专门书籍来讲,《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动用人员之多、编写时间之长、收录资料之全、编纂规模之大,在国内并不多见。
选材易稿注重权威性
从2000年最初的专家学者论证汇集资料到2010年正式面世,这部著作可谓“十年磨一剑”。
整体工作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组稿,召开了理论界学者论证会议数十次,撰写了大量项目论证和实施计划及各类文函等,对即将收入的学术文论、人物传记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理、筛选,对重大乐事、赛事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和分类,对需要补充的有关文稿开展约稿工作。第二阶段主要为“统稿”,着重对入选的全部资料进行整合和编序。第三阶段主要为调整,对未按计划完成的稿件进行二度梳理和统筹。2009年编辑出版工作进入第四阶段——审定,编委会郑重确定了主编和副主编,责成他们对概论、刘天华研究、阿炳研究、风格流派研究、演奏技艺研究等重头部分再次进行全面整理和严格审定,对2000年以后出现的乐人和乐事进行补充。如此三番五次地甄别、审核、补充、删减,为的就是树立书稿相对客观、公正、准确的话语权威。
十年辛苦不寻常。在推敲、加工书稿的过程中,许多作者数易其稿,精益求精,为的是“对后人负责”,为的是对关心这本书的各界读者有一个最好的交代。几位年届耄耋的老艺术家经常忘我工作到深更半夜,生怕影响了整个出版进程。时乐濛、曾加庆、王竹林、王乙、王寿亭等老先生约稿时他们还健在,并一直十分关注编撰出版进程,待到本书问世时他们却已去世,《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的诞生无疑是对他们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字斟句酌强调严谨性
由于书稿涉及时间跨度长、人物多,收集、核对难度高,加上编撰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工作繁忙,难以从容完成一次性交稿,给出版社正常的审稿带来不少麻烦和压力。
为了确保图书编辑加工的质量,确保按时完成本书的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和编审室资深编辑全部上阵,交叉审稿,再三披阅。有时仅仅为了求证某位演奏家的出生年月、某次比赛的具体时间,就要通上几个甚至上百个电话,为保证书稿的文字质量不厌其烦,谨慎把关。
例如,二胡图书论著索引、二胡文论篇名索引、二胡硕士博士文论索引3个部分看似并非书稿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实是一个丰富的文献资源链接,可以大大提高书稿的附加值。但要真正编得精练、准确,绝非易事。编辑在审阅中发现这部分稿件中存在大量选稿有误、信息缺失、编排不当等问题,成为特别薄弱的部分,极需认真对待。在编辑们高度重视下,经过反复核对、校正,已经在既定条件下把差错降低到了最小。
总结《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出版经验,就是为陆续启动的古筝、琵琶、扬琴、竹笛、打击乐等一系列分卷的编撰出版打下基础。这无疑为繁荣中华民族器乐艺术,增进海内外华乐艺术交流十分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