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坐标上,向经典致敬——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长宁区图书馆演绎雨果名篇

  今年4月23日,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在纪念日到来前夕,3月31日,上海译文出版推出十卷本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并为此举办了专场研讨会。此前一天,在上海长宁区图书馆,法国剧作家,同时又是戏剧演员的米切尔·西格和中国导演、朗诵艺术家俞洛生,在精彩的朗读声中,引领读者走进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名篇《九三年》的殿堂。虽然是不同的两个活动,却有颇为相近的主旨:在现在的坐标上,向经典致敬。
  诗体全集责编冯涛见证了全集诞生的全过程。他说,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为全集出一个里程碑式的版本,也一度考虑过出版梁实秋译的全集,最后出于种种原因搁置了下来,也因为这一搁置,才有了出版诗体全集的机缘。“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全集主编、主译方平先生,于1993年应河北教育出版社邀约,参与编选‘世界文豪书系’。他主编、主译的就是这套全集。”
  为翻译这套仅工作量就两三倍于散文体译本的全集,方平先生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在此后四年多时间里,用他自己的话说,年年月月,伏案工作,没有星期日,没有假期、节日,甚至没有年初一,每天早晨,坐到书桌前,无异跨入了激烈的搏斗场,明知强大的对手不会轻饶了你,却偏又迫不及待,倒像去赴亲人的约会。为了能完成全集的翻译工作,方平还组建了一支翻译的“梦之队”,他邀请了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和他的爱女屠笛博士; 长期浸润于莎学的专家阮珅教授、汪义群教授和张冲教授一同参与翻译工作,并收录了在十年浩劫中屈死的、才气横溢的吴兴华教授的诗体译本《亨利四世》(上下篇),以及辜正坤教授和覃学岚先生合译的《亨利六世》三联剧。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诗体全集成书于2000年,虽然这一版本也吸收了当时国际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但并没收入新发现的戏剧《爱德华三世》及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认为莎翁作品的长诗《悼亡》。冯涛表示,全集出版后,方平先生依然孜孜不倦地做着修改。“方平先生的全集里,密密麻麻都是他修改的标记。他的修改,不限于对字句做一些推敲。他还改动了标点,还有一些语气词。他的儿子陆宇清对我说过,他父亲临终前,病榻上还放着全集,他对全集的修改工作始终没有停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两年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决定出版全集。该社文学编辑室主任黄昱宁说,在下这个决定前,编辑室有过艰难的考量。“我们清楚地知道,在现在的环境下,做这套书昂贵的成本超乎想象。因为是诗体,按诗句的形式排版,书就厚了很多,这套全集也是迄今所有莎翁全集版本里篇幅最大的。因为是按行排版,按照翻译界的规矩,要按行支付稿费。这样,我们比其他不同版本多出至少一倍的翻译费用。”有一些朋友,对黄昱宁提过建议,希望能把书价定得低一些。“但考虑到成本核算,实在是没有什么降价空间了。另外,因为读者还有别的版本可以选择,这套全集可以预见,不会有太大的实际收益。但我觉得我们的付出,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套留得下来的全集。”黄昱宁说。
  不同于此前的朱生豪译、梁实秋译等其他四个全集版本。这套包括莎士比亚39部戏剧及全部诗歌的升级版诗体全集,除《爱德华三世》及《悼亡》外,还收入另一部戏剧《两贵亲》,凡470余万字,堪称整个华语世界搜罗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全集。更重要的是,全集以诗译诗,力求贴近莎剧的本来面目。冯涛介绍说,莎士比亚戏剧的原貌是以素诗为基本形式的诗剧,而不是降格以求的散文体,莎翁戏剧的艺术生命力就在于那有魔力的诗的语言。“以诗体译诗体,也就意味着对于语言的艺术形式给予更多的关注。翻译不只是停留于语言表层的意义上的传达,而是力求在口吻、情绪、意象等多方面做到‘归宿语’与‘始发语’的对应,在语际转换中力求把‘失真’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实际上,莎士比亚首先就是一个专业戏剧家,他的作品最初是为了演出而创作的,并不是为了案头阅读。方平主编、主译的这套诗体全集,某种意义上,正如台湾诗人、翻译家余光中所言,把莎翁戏剧从“案头书”变回到了原创的“演出本”。
  虽然出版社用心良苦,从编辑到印刷,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用黄昱宁的话说,责编冯涛仅仅为了封面装帧,就跑了五趟印刷厂,但眼下倦于阅读和追捧经典作品的读者能否体会到这种用意,却是为未可知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显然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看重实际收益回报的同时,也特别看重全集的象征意义。该社总编辑史领空表示,上海作为莎士比亚研究的重镇,汇集了莎学泰斗方平先生,及其他重量级的莎学研究专家,理当有自己的一套里程碑式的全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