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读书会”首场开讲 王安忆、孙颙谈小说创作——
上周六,已经数日阴雨的申城终于阳光绽放,位于思南公馆“思南文学之家”的露天广场上迎来众多文学爱好者。来自上图公司、作家书店、外文书店、蒲蒲兰绘本馆等特色书店的工作人员一早就整理好摊位,将各自的重点图书和相关衍生产品排列整齐,等待读者的挑选。据不完全统计,到下午收市时,上图公司销售额近15000元,作家书店推出的500多本作家签名作品则几乎销售一空。这个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共同发起主办的“思南书集”与“思南读书会”一起,将成为思南文学之家的常设文学活动,在每周六定期举行,为市民提供养料充沛的“文学大餐”。
下午两点,以“孙颙的小说:让过去告诉未来”为主题的首场“思南读书会”准时举行,热情的读者提前一小时就在会场外排队等候,而到读书会开始时,会场内更是坐满、站满了听众,只为安静地聆听来自作家的创作心声。作家王周生颇为激动地说:“今天来了这么多人,让我想到了那个时代,想到拿到一本好书的感动。我今天特别感动。”汪澜、马文运、孙甘露、王小鹰、陈丹燕、路内等作家、友人以及孙颙多年的同学、老友也来到了现场参与活动。
主持读书会的作家王安忆回忆起当时孙颙等一批青年作家已经踏上写作路程,而自己仍在迷茫中徘徊的心境:“命运是如此不同,我当时在郑州车站目送载着他们而去的火车,心里非常羡慕。”在“文革”结束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新时期文学的出现,一些作家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逐渐淡出了文坛,孙颙却在担任各种社会职务的同时,从未中断过写作,并将自己对于社会新现象的思考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在谈及小说创作时,王安忆表示,小说家一定是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很多事情都要经过我们的‘筛子’才得以呈现,所以我们总在表达过去。我们也许是时代的落伍者,不要妄图去引领这个时代,也不可能站到时代前面。今天被视为边缘的价值,明天也许会变成先进的价值。”
在深入探讨孙颙的小说《拍卖师阿独》和《漂移者》的同时,孙颙也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心路。“大多数写小说的人,是从写自己开始,然后写自己所熟悉的故事和人,再写他者。从知青生活开始的我们这一批作家,大多是从知青小说写起,而在回到城市后,这种写作就碰到了危机。”孙颙说,“在上世纪90年代间,我一直写自己所熟悉的人,而包括‘阿独’、‘马克’等在内的他者形象,则是在长久的游历和积累中慢慢出现的。”在孙颙的作品中,文化人的淡定一直是鲜明留存的特质,对此,他将功劳归功于自己的外公:“他们这一辈文化人在厄运面前总是淡然以对,这也是外公留给我的文化传承。对于文化人来说,淡定也是一种反抗,是相信非理性的东西无法长久,社会终将回归常态的一种信念。”如今摆脱了繁忙公务,孙颙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创作,一部长达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新作已经收尾,不久将和读者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