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识的老一辈翻译家 著名翻译家吴劳去世,译作《老人与海》成为经典、权威之作

  脾气火爆的译者

  有着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性格如《老人与海》中诠释的“硬汉”一般

  吴劳海明威结缘或许并不是出于偶然,和这位美国文学巨匠相似,吴劳一生坎坷。他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却直到50多岁时才加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发挥他的特长。在翻译岗位上,吴劳一直兢兢业业,直到80多岁病倒在床。
  除了人生经历,吴劳海明威的性格似乎亦有共同之处,据他身边的人回忆,就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诠释的“硬汉”一样,吴劳很正直,活得非常真实。据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没有他没骂过的人,凡是他觉得一个人翻译得不好,他就要跟这个人吵一架。因此在翻译圈中,大部分后辈都知道吴劳的火爆脾气。
  对后辈的严格要求,体现了吴劳这位老一辈翻译家严谨的作风,而他对待翻译同样如此。吴劳译著的《老人与海》直到今天依旧是知名度最高的海明威作品翻译范本。
  事实上,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词汇的转换,更是译者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认知活动。可以这样说,一部译著是译者对原作的一种理解、一种阐释,而吴劳的翻译便是他对海明威作品的一次精彩解读。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使用了大量的西班牙语词汇,使主人公圣地亚哥这个老渔夫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相比其他译本,在吴劳的翻译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翻译家的认真态度,对于读者陌生的词汇,他采用了音、义结合的方式,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原著所要表达的信息,原汁原味地传达出西班牙语的元素和异域情调。正是有了吴劳这样精准的翻译,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片湛蓝的大海和一个拥有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的老人和自然搏斗的形象。
  不久前,著名翻译家吴劳于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0岁。生前,吴劳的翻译作品大多集中于美国文学,又以翻译海明威作品最为知名,其中最经典的便是他翻译的《老人与海》,在国内,这本书的中译本不下30余种,而吴劳的译本销量最大,也被公认为最权威的译作。

  从翻译家到研究者

  他珍惜文字所携带的意义,翻译时查遍背景材料,详加注释,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海明威研究专家

  曾经,和吴劳共事的同事回忆,“以数量计,吴劳的译作不算多,但其文本质量——哪怕隔了一长段时光看——都经得起推敲。”对于吴劳来说,除了译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还翻译了海明威的另两部作品《春潮》《伊甸园》、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以及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艾·巴·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等。吴劳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似乎这些译著便是他的子女,字里行间不乏呕心沥血的过程。
  吴劳曾经将自己的翻译观概括为“老老实实”的“全息翻译”。他会倍加珍惜文字所携带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不落半点信息,为此不惜查遍背景材料,详加注释。正是由于这样反复的钻研和琢磨,他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海明威研究专家。
  吴劳曾为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老人与海》作序,可以说,这篇序言是他与海明威在心灵碰撞之后对其的深刻体悟。在吴劳看来,《老人与海》不仅是一个平凡老人惊心动魄的经历,更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虽然在故事的一开头,老人圣地亚哥84天没捕到鱼,自认为“倒了血霉”,别的渔夫也都把他看做失败者,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甚至没钱买食物,然而吴劳写道:“他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第85天决心‘驶向远方’去钓大鱼。”等老人真的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却遭遇鲨鱼一再来袭时,他用尽一切方法反击,守卫那条大马林鱼,老人想:“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吴劳指出,这句话道出了这本书的主题:“鲨鱼一到,老人和鱼合二为一,同样成了牺牲者。这是老人的意志和一切反对他的强大力量之间的搏斗。”在吴劳眼里,《老人与海》在短短的篇幅中融合了如此复杂的层次,并把它们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做到了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他认为,从这方面看,该书是一部人生寓言,也是一本现实主义力作。

  “全息翻译”的理念

  据吴劳的同事回忆,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吴劳的火爆脾气是出了名的,不仅工作疲沓的人要挨骂,观念落后不及时更新知识的人也会挨骂,而之所以会这样,如今看来,或许和他秉承的翻译理念以及多年实践分不开。一直以来,在翻译界,吴劳主张“全息翻译”,即坚持尊重原著,保留原有的文学色彩,反对强加上去的华丽文字风格,认为那样会破坏本身要的信息,这种翻译观对后辈影响很大。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