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民校成为潮流 说到教育收费与房地产的关系,不得不提到去年底今年初发生在广东的一场关于“公办民校”的争论。 所谓“公办民校”,就是指把公立的学校转制成民办学校,即上文提到的“公立转制学校”。 从去年下半年起,从番禺掀起了一股以 “名校+名盘”的楼盘广告宣传,“公有名校办民校”开始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 据广州市教育局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11月8日,广州地区已经有34所公办中小学转制办民校。此外,还有近10所公立小学、中学在申请转制!“名校办民校”已占民校半壁江山。 华师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表示,国家出台政策推动也好,企业一呼百应争办名校也好,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义务教育体制已经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他说:“从家长和小孩的利益出发,谁都希望能进入质量好一点的学校。可是教育体制内的资源有限,必定有一个规则来决定谁能享受到好的资源,而剩下的人只能接受次一等的。问题是我国实行的9年义务制教育决定了在小学、初中阶段,这个选择的机制只能是‘路近者先得’,而不是像高考那样的‘分高者先得’或市场经济体系里的‘出价高者先得’。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有钱了,即使不很有钱也愿意为小孩子花钱,这就决定了他们完全有意愿参与‘出价高者先得’的竞争行列,选择最优的教育资源。” 他进一步指出:“另一方面,从国家和‘公办名校’的利益出发,面对广大内地农村基本的教育资源还无法满足的情况,国家不可能再把更多的资源放在这些已经得到优势资源的学校身上。可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这些学校又不可能向学生收取什么费用。很明确的事实就是教育体制内部的资源已经告急,急需体制外的资源补充。” “吸引体制外资源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公办民校’。”他解释说,“北京教育界最近在讨论一个‘十一现象’,10年前,一所普通中学十一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五自主”办学体制改革方案,即自主筹集日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改革,当时被简称作‘国有民办’。经过10年运转,不仅学校不再消耗政府的教育资源,而且实力雄厚到投资3.5亿元造全新校舍的地步。所以,我们不难了解,通过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公办民校’,完全可以缓解当地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税收、上缴利润等措施向教育体制注入资源。” “至于部分学生家长觉得教育费用普遍上涨的不满情绪也不是大问题,因为目前公办的学校还是多于民办,今后政府也会控制这个比例。同时,有了新资源的投入,这些公办学校的质量也完全可以再提高。况且,我个人认为,‘出价高者先得’的公开‘招标’机制,总比隐藏着权钱交易的不透明机制公平公正得多。”
择校费 一般高中 10000元/人 区县重点高中 20000元/人 市重点高中 30000元/人 高级寄宿制高中 40000元/人
民办、公立转制学校收费 民办小学 2000元/学期 民办初中 2500元/学期 民办高中 3500元/学期 公立转制小学 1500元/学期 公立转制初中 2000元/学期 公立转制高中 3000元/学期 自建改建扩建校舍学校 最高5500元/学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