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个孩子要66万元”是本刊曾经做过的一个文章标题。 且不论这计算方法是否够精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的确占到大部分工薪阶层一生收支的很大比重。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进程加速,教育开支更是以很高的速度递增。“养一个孩子要66万元”里,至少有1/3到一半是花在教育上的。 现在又到了新学期开学之际,这项问题又再次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据上海市物价局价格投诉举报中心统计,去年涉及教育收费的咨询和投诉平均每月587件,今年1-7月份平均每月131件。 考量教育收费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计算个人财富增长能否跟得上和吃得消,而且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公正程度的标尺。
收费公示令人放心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完善监督管理措施,增加教育收费的透明度,治理乱收费,促进本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年秋季开始,上海市物价局、财政局、教委对教育收费实行公示。 今年秋季开学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学校主要是:国家举办的小学、初级中学、初级职业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类学校、高等学校和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参照执行。其他教育机构今年暂不实行统一公示制度,但应向各级教育、财政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公示的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市政府及市物价、财政部门制定的各项收费标准和文件依据,如各级学校的学(杂)费、住宿费,中、小学代办费和课本费。公示主要采用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因特网、校园网、学生(收费)手册等形式。 8月28日,正是许多中小学生返校并交纳学费的时候。记者跑了两所区重点高中和一所小学,果然走进校园就看见黑板或墙上张贴着带有收费公示表格的文本,颇为引人注目。正在驻足观看的家长和学生们普遍对学费公示制度的诞生表示了好感,认为收费透明化了,让人感觉交钱比较放心。
成绩好,省10万 细细观看收费表格,也让人不由得惊叹现在教育收费的“差价”之大。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小学和初中的每学期杂费分别是50元和80元,学费免去,而民办小学和初中收取的学费分别是2000元和2500元。插在两者中间的“公立转制学校”(即原来是公立学校,现在转制成为民办学校)的收费则近乎于民办,分别为1500元和2000元。 高中阶段,三者的差距小了不少。公立高中里,按“一般高中”、“区县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和“高级寄宿制高中”,分别依次收取学费标准为900元、1200元、1500元和2000元。民办学校收费则为每学期3500元,“公立转制学校”为3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示表格里尚有一栏为“择校费”,其含义就是公立高中在招满额定人数生源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招生人数,这些“扩招生”往往分数比同学校普通应届生低一些,但也达到一定标准,又有能力和意愿交纳“择校费”的,便可以就读。这个择校费的标准按“一般高中”、“区县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和“高级寄宿制高中”,分别一次性收取10000元、20000元、30000元和40000元。 不难算一笔账,如果有一个家庭,经济实力不错,又望子成龙,偏偏小孩成绩不是最理想,那他的家庭将在他考上大学前付出一笔不小的教育开支。根据计算,这笔开支的最大限度是:民办小学(2000×10=20000)+民办初中(2500×8=20000)+公立高级寄宿制高中(2000×6=12000)+择校费(40000)=92000元。此外,如果加入住宿费(收取标准为一类条件每学期360元,二类270元,三类180元,空调、热水另加),以及春游、补课等费用,没有10万元是拿不下来的。 当然,以上收费还是建立在公示收费范围内的,有子女正在念书的家长大都知道,如果想让孩子念书的条件真正地“超人一等”,还有更多昂贵的费用要交纳。比如虽不公示但普遍存在于民办小学、初中内的“赞助费”,虽冠名为“自愿交纳”,其实像住房贷款保险一样是没有商量的,往往一个学生的缴费额度达两三万元,高的甚至达到10万元左右。 因此,民间有了“生一个能念书的孩子,给父母节约10万元”的说法,如果争气的孩子能一路踩着最低或较低收费标准上去并考进名牌大学,真是省了家长不少金钱和心思。 这差距颇大的收费标准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商的赚钱门道。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就读,虽然名义上不存在重点初中、小学,但事实上教育质量仍差距颇大。为了让孩子不从一开始就吃亏,同时也最好能念上质量好的学校,家长们往往得未雨绸缪地选择在名牌小学的附近买房,从而使这里的房产多了一个卖点。 以长寿路上某两个楼盘为例,仅隔一条马路差不多同时交房的两套房子,单位面积差价在500到1000元。售楼小姐对每一个顾客都介绍:“我们小区对口的是某某小学和初中,以前是市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