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唱片(1903-1949)》序

  我今在异国过节,为美东暴雪所累,杜门不出,一口气读完这部新著的电子文稿,兴趣油然而生。我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道地上海人,虽然没有专门研究上海文化,但是耳濡目染,对于自己的第二家乡(我祖籍在广东)的文化还是心怀感恩,所以愿意讲出一些外行话来推荐这部新著,希望能够引起所有热爱上海文化的读者的注意。

  首先,这部新著是一部趣味盎然的书,钱教授是个收藏家,他收藏了几百张上海的老唱片,许多都是绝版经典。在这本书里他不仅介绍了老唱片的知识,还倾其所有贡献了各种唱片的片心、附了DVD录音,不仅学术上做到言必有据,可信可靠,而且还带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使上海文化成为一种活的文化、流动的文化、在今天还有意义的文化;而不是像当下有些研究上海的书,搬来一套西方的文化理论和术语,把上海的历史文化作为例子,向外国人贩卖的是上海的垃圾风情,向国人卖弄的是文化理论的玄奥,而对于真正的上海文化历史的保存和研究仍然是原地踏步。我近年来读这一类书读多了,反而不相信起来,觉得书里讲的上海与真正的上海经验(尤其是我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经验)是两回事,不过是供国际会议上大家都不懂上海而偏要奢谈上海的人们交换信息自娱而已。而钱乃荣教授的书是研究上海文化的人都绕不过去的,具有奠基性的。

  第二,这是一部博学的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流行于上海民间文化领域的苏滩、京昆、沪剧、滑稽、越剧、甬剧、评弹、流行歌曲的来龙去脉,消长流变。所有论述都自然参考了每种专业领域的历史资料,但其书特点是紧紧扣住了唱片文本及作者的专业知识,使它比专门史的论述更有实感和活力。比如,作者本人是研究吴方言的专家,他在每一剧种使用的唱词中,找出了与吴方言相关的语料,分析了上海方言怎样被吸收到传统地方剧种的唱词中去。我不懂这门科学,但为了说明越剧如何吸收了上海方言,作者就破例论述了我幼时学唱过的《婚姻曲》(1951年),指出了它的某些段落“是附丽在上海话新派连读变调的基础上的,把上海话新派的语音的明快在越剧中发挥到了极致”。像这样的研究,唯有钱教授把越剧的革新与艺术流变置放在上海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考察,才会特别提出来。他不仅把发生在上海的地方戏当作上海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考察的是上海文化对于那些地方戏的艺术改革提供了哪些新的元素。这样子的综合性双向考察,才是以流动变新为重要特色的上海文化的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也是钱教授的绝活。

  海派文化的风采婀娜多姿,源头纷杂,流变复杂,但是,在人人为海派文化唱高调的气氛下,像钱教授这样实实在在做研究、成大器的学者还是不多见的。他有眼光有活力更有满腔热情,对上海文化充满了热情和爱护。读他的书,会深为自己是一个上海文化人而感到骄傲。这是我愿意把他的书放在书架床头,时时翻阅的原因,同时也经常会为阅读而获得会心一笑感到开心。

                                           2013年2月10日于波士顿暴雨中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