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自然不懂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上海人讲体面,总是竭尽可能,把最好的留给客人。
王一亭在政治、实业、社会活动诸方面颇有实力、威望,亦是著名海派文人画家,与吴昌硕并誉为“海上双璧”。他的花卉,粗枝大叶,赋色古艳,草草点染而意趣自得。他画的佛像、观音、和合二仙安详淡然,超尘绝俗。
那晚,撤了席,沏上雨前龙井,奉上四季鲜果,王一亭拿出自家的收藏,与爱因斯坦并一起欣赏金石书画。
爱因斯坦哪里懂得中国山水,只是捧场叫个好而已。
北京的蔡元培也拟请爱因斯坦北上讲座,最终没有成行,原因是盘缠。
乔家路在开埠之前
阮仪三教授评价乔家路:在明清时代甚至民国初年,这里是上海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被列强打开国门之前,上海和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着密布的河网和小桥流水的建筑风貌,使用的石板、木材,都和我们现在熟悉的周庄、同里、乌镇没有什么区别,仅就建筑特征而言,就已经包含了明代的房屋建筑布局,清代的房屋材质以及民国初年的建筑风格。从这小小的一平方公里,普通的游览者,可以看到上海在成为租界之前安静的水乡生活是怎么样的。
鼎鼎大名的九间楼,就在乔家路的中段,原为徐光启的故宅。据史料记载,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即1562年,因有屋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明万历三十六年徐光启回籍,过南京时邀意大利人郭居静来沪。郭始至上海时,即寓九间楼。九间楼为二层楼房,为目前老城厢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现仅存上下各七间,为居民住屋。乔家路234-246号,是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故居,这排楼房原来上下共九间,俗称“九间楼”。有学者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就是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说徐光启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敢将十分陌生的新知识吸纳进来。
(晓同编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