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吟啸且徐行——读邓安庆《柔软的距离》

  听作者怎么说,很有点魔术揭秘的味道。邓安庆关于思考人生与写作的篇章,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思路。写作的同时,也反思写作,文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柔软的距离》中他写到:“我也愿意把自己变成人肉DV,用笔去记录村庄、家人、亲友。我对他们有我自小的情感,提起他们,我脑中翻腾着无数关于他们的细节,温暖的、沉痛的、好玩的、难过的,都历历在目;而在写他们的时候,我又希望我是相对客观的,只负责呈现细节,不因为我的个人情感而去遮蔽了他们的个性。”《冒牌福尔摩斯在旁观》中他直言自己的审视生活:“我无法确认我的观察符不符合真实。真实,在这里无法证明,它只能是悬空的。反过来问我自己:她所呈现给我的,会引发了我什么样的思考、情绪、感受呢?作为旁观者,我既需要观察她,也同时在观察作为旁观者的我自己。我在问:她是谁?同时我也在问:观察她的我是谁?”对生活的好奇与追问,对琐事的探究与体悟,对人事的超然与通透,使邓安庆的心思愈发敏锐,文笔愈发犀利,也形成了冷静客观的叙述体,形成了他笔下“柔软的距离” :“与亲人,我距离过近,因此我走远一些来写;与陌生人,我距离过远,因此我走近一些来写。我希望把距离定位在一个适合的距离,同时也是一个柔软的距离,用情度之,用理解之,因此才有了这些勉力为之的粗糙文字,只希望把他们的片段留下。”(《柔软的距离》) 

  文学既是精神的寄托,也是情感的诉求。享受生活,也享受写作的过程。在字里行间细细游走,用文字纪念生活,也祭奠生活。似乎在邓安庆的笔下,无事不可写,无事不可入。 

  邓安庆的小说,日益冷静和深邃,失却了写作的躁动,不再“大火爆炒”,而是在移步换景中,细腻挖掘,慢慢“文火熬煮”,而变得风味醇厚。相信他会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扩出自己更宽敞的一方净土,我期待着下一个硕果!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