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者的完美死亡

    爱德华·勒维的《自杀》描述一个25岁的年轻人,富足,英俊,聪明,幸福,却在某一天和妻子、朋友一起外出打网球之前,在地下室用枪爆了头。

    勒维是法国人,顶尖商学院出身却义无反顾地放弃大好前程转型为前途不靠谱的文艺青年。虽然视角是第二人称,但很容易就能在“你”的身上发现勒维自己的影子:才华横溢又孤芳自赏,一如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为水中自己的倒影而痴迷,直至最终憔悴而死。但勒维笔下的“你”无疑比古老的希腊神话更有霸气:用嘴含着枪管自杀。就算死也要死的完美无缺:身体完好无损,头也是好好的,没有被打裂。

    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勒维有一句堪称终极的评价:你就是这道黑暗却强烈的光束,从属于你的黑暗中,照亮了他们曾经看不见的白天。

    对生死,勒维的态度是摇摆的。他说“你”总乐于把自己关在门里,却永远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着智慧和洞见力,所有人都被你吸引,对你崇拜。“你”的死是因为对另一个世界充满好奇,因为那里可能的幸福,“你”愿意承担一切虚无的危险去追寻。勒维特意在小说后半阶段加入一个关于流浪汉的情节,他们的生活永远是停留在当下,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永恒,尤其是对充满魅力、生活美好的主人公,这样的永恒将不会让人困扰。老去,孤独,未来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种种必将发生的不幸不会出现,反而因此变得充满未知,充满吸引力。

    这就是向死而生。“诞生突降于我 生活占据着我 死亡完成了我”。正像勒维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他有洞察一切的睿智,却忘记了自己观察到的终究是一张关于别人生活的拼贴画。他怀疑自己观察到的,却不怀疑别人虚构出来的画面。城市是充满生命力的,他却要用镜头将其凝固,用静止把生命的鲜活扼杀。未来吸引着“你”,现在却无情压迫着“你”。

    从这层意义上出发,“你”或者说勒维本人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对完美主义者来说,当理想、生活、肉体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当这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映射在自己拼贴营造出的画面时,他失去了参照,失去了判断。他能接受一件事物的完成,却不能接受一点点的改进,因为他看到的是完美,改进就意味着对完美的损毁。落在生命这件事情上,一点点的改进,就是彻底的重来,也就是,自杀

    这种破碎和不安,让《自杀》的文本毫无连续性。强大的时间在这里变得微不足道,随便从哪一页开始都能把故事读下去。这种非线性的随机产生了无序的颓废美感。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