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创作塑造当下工人形象及生活处境、精神面貌,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例证
所谓“工人阶级”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在世界性社会主义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中国的工人运动历史不长,工人作为一个阶级的形成时间也很晚,从南通张謇搞实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早期阶段,因为世界大战发生,民族工业崛起,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比较成熟的工人意识。也就是说,当工人刚刚开始形成一个尚不自觉的阶级的时候,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到达了,中国革命也不是因为中国有了成熟的工人阶级为基础,才有了革命的觉悟和可能,而是从俄罗斯输入了马克思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思想,首先是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这种思想,然后把它寄植在工人阶级之上,认定这个阶级就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共产党就是代表这个阶级利益的。所以,中国革命一直到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以后,革命中心才逐步转移到农村,之前历任党的领导都是偏重于工人运动,党中央的办公室都设在上海。为什么?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只有在上海才有强大的工人力量可以依靠,从陈独秀瞿秋白到李立三到王明基本上都是走这条路,中共中央一度还推出一个工人领袖当总书记。但是走这条路都失败了,证明后来毛泽东走农村的道路才能够获得革命胜利。正因为前一条城市革命的路线后来被遮蔽了,我们主流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写农村革命题材的很多而写工人斗争题材很少。
后来文学创作的空白跟这个有点关系。过去有一个电影《革命家庭》,夏衍写的剧本,于蓝主演,很快就受到批判,原因是没有写农村包围城市,“为错误路线招魂”等等。所以工人题材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人写,也不在于有没有人看,关键还是在工人运动的历史发展中,自身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清理,也没有很好地鼓励作家去探索。其实工人的问题到今天也是存在的,很多国有企业转型,外资企业进来,工人提升到白领,大批农民工进城等等现象,都有很复杂的内涵,这个内涵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没有给予很好的研究和解决。但是这并不重要。人文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文学通过感性的创作来完成,文学从来就应该走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前面,用文学创作塑造出当下真实的工人形象及其生活处境,描写他们复杂的精神面貌,反过来再由文学评论来阐述其意义,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提供重要的例证。这要比所谓的数据、表格、统计调查等研究方法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
关键还是文学创作要真实,要真正把工人在现阶段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它的思想结构如实地表现出来,为以后研究这个时期的工人阶级,工人现状,提供非常丰富的题材。社会科学相对来说是滞后的,人文科学更滞后。最前沿就是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能够敏感地发现生活中的许多萌芽状态的现象。上海工人题材不是没有人写,过去都有人写,这二十年来好像慢慢在减少,因为作家没法把握现实,不少工厂的工人转岗、下岗了,农民工到底算不算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正因为没法把握,反而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文学不需要理性把握工人阶级的定义,可以通过感性认识来提升和完善。从这点来说,我觉得这部小说的出版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希望上海有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学创作描写现阶段的工人生活。
期待上海工人发展历史的艺术表现更完整、更全面
这本书写的是工人,是写上海工人,作家是有意识把工人生活与上海文化风俗结合在一起来表现,小说叙事中有很多相关链接,如每发生一个场景的时候,链接就出现了有关上海地名历史。如书中人物喝咖啡了,就会出现咖啡进入上海历史资料的相关链接。这是一个小说文体上的变化,作家这样写人物故事,每一个人物都生活在平平常常的场景之中,可是每一个场景背后又有故事,都有来历。实际上它讲的就是工人文化与上海文化是一起出现、一起发展的,很有意思。写小说也需要创新,小说形式要有变化,这样的小说形式不仅看到了一个故事,而且是故事背后上海的文化历史,这些历史也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了解,读小说可以借助了解上海的历史,有很多历史穿插在具体故事之中,如三轮车夫臧大咬子被外国人打死,引起码头帮会的抗议,还有顾正红事件,好多这样的史料都穿插在叙事里面,其实也是上海工人运动的叙述。
因为我只粗粗看了前面两卷,有些感觉不一定对。我觉得前两卷里面通俗文学的因素多了一点,这个可能是我的局限,小说的楔子写晚清革命党人大搞暗杀活动,这与小说主题没有任何关系,通俗因素一放进叙事结构,马上就被感觉到这像是一部江湖恩仇的小说。我期待中的一部写工人的小说应该是严肃的,艺术的,一穿插武打暗杀什么的品位就降低了。但是我觉得小说里面有一条线很好,就是帮会,好几处都写到帮会,青红帮,码头帮会,等等,上海工人早期生成与帮会文化分不开,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工人阶级,某种程度上说,工人阶级也是从帮会文化里面剥离出来的,尤其是码头工人,三轮车工人,等等。这个分量倒是可以加重一点。但是武打格斗跟这个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