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改变的世界——《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自序

    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世界强国在紧密围绕对海洋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的权益和资源激烈争夺的同时,也把目光聚集到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使之逐渐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热点地区,各国权益纷争的重要舞台。极地,正在从科学考察时代转向了一个以政治、经济、科学、军事利益为主的权益纷争时代。
  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一方面固然是人类追求科学精神的实践,另一方面这也是各国对南极洲未来进行的一场角逐。
  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82个科学考察站。其中常年站47个,夏季站35个,可容纳2500人左右开展科学考察活动,600-700人在南极越冬。
  在南极设立考察站最多的国家是阿根廷,一共有14个考察站;其次是智利,共有9个考察站;俄罗斯建有8个考察站,位居第三。
  南极考察强国是英国和美国,他们在南极设立的考察站数量虽然不算最多(英国有5个考察站,美国有3个考察站),但这些考察站都占据了最佳地理位置,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位于南极点,位置极佳。还有罗斯海附近的美国麦克默多站,规模庞大,堪称一座“南极科学城”。
  我国的极地考察始于1984年。虽然在国际南极科学考察大舞台上姗姗来迟,但在国家海洋局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一船”(“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四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一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和科研平台,跻身极地科学考察大国的行列,但显然还不是科学考察强国。
  在地球最南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科学考察站的建设,不仅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高峰,还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高峰!

  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始于1999年,至2010年只进行了4次,我们对于北极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在地球最北端,北冰洋公海及其洋底属于全人类,我国在那里同样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利益!
  作为北半球国家,北极是中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在北极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中国。近年来,我国的暖冬、冻雨、洪水、干旱、沙尘暴和泥石流等灾害频仍,这些灾害与北极的关系至今仍很不清楚。对此,急需加强北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这对于指导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期。北极海冰快速融化,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海冰快速融化可能是诱发北极海洋和大气系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导火索,将深刻影响全球气候;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北极海冰一旦融化,极有可能促进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难以估量的巨变。
  海冰融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北极航道的开通。从16世纪起,欧洲国家就一直梦想能打通经北冰洋到达神秘而富庶的东方的便捷通道,但由于北冰洋上重重冰山和厚厚海冰的阻挡,使北极航道探险虽然兴盛一时,但终因不具备商业航运价值而沉寂下来。
  时至今日,随着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北冰洋“黄金水道”有望开通。北极航道一旦贯通,将直接改变原有的世界海洋航运格局,不仅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其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等战略作用亦不可低估。
  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纷纷调整和强化北极战略,提高其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中的强度和等级,同时竞相在北极地区频繁举行战略性动作。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在北冰洋自由航行、飞越、科学考察、公海海底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一旦北极航道开通,将大大拉近我国与欧洲、北美市场的距离,导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始于1999年,至2010年只进行了4次,我们对于北极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在前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最北分别航行到北纬75度、80度和85度。由于海冰融化,在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我们乘坐“雪龙”号一路长驱北上,最北抵达北纬88度。
  根据以往的研究,北冰洋三分之二以上的海面全年覆盖着厚1.5米到4米的巨大冰块,越是中央地区,冰层越是厚实坚固。然而,“雪龙”号在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过程中,航经水域测得海冰的最大厚度只有3.1米。
  我们乘坐直升机前往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一路所见的北极点附近海冰,也完全不是一望无际的千里冰原,海冰全都“未融先开”,巨大的冰间水道长达数公里,蓝色的冰上融池密布,令人深感意外,触目惊心。
  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发布的消息,2009-2010年度“融化季”结束时,北极海冰面积萎缩至476万平方公里,创下在历史上排名第三的最小冰面纪录。估计到2030年,北极到夏末就不会有冰了,完全成为一个蓝色海洋。
  的确,我们在第四次北极考察中,一路所见的夏季北冰洋都是蓝白相间,甚至蓝色多于白色。即使在北极点周围,也不完全是白色的世界。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