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去看“天堂”的模样

    不知你是否想象过天堂的模样?或许有生之年,去天堂转转是我们不可企及的梦。

    “但是南极的大自然以它丰富的想象力,为我做了一次虚拟实境。而我几乎就要相信,如果有天堂,它应该和这样的场景与感觉最接近……”一位到过南极的外国作家曾这样认为。

    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也对天堂充满好奇,不妨一起走进新华社女记者张建松的这本《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一起去探秘“天堂”的模样,去了解极地之旅的喜怒哀乐。

    238天极地之旅

    作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也是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张建松把自己笔杆子的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用记者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孜孜不倦的探究以及她美妙的笔触记录了238天极地之旅的点点滴滴。

    在她的笔下,南极不仅仅有深蓝色的天空、薄如蝉翼的云、淡蓝色的冰山、一望无垠的洁白海冰,时隐时现飘忽而出的多彩缎带般的极光和包括一摇一摆憨态可掬的企鹅、慵懒的海豹以及凶悍的贼鸥等在内的南极动物,还有一切未解之谜的源头——甘布尔采夫山脉和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南极大冰盖。

    张建松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南极。这其中还包含了这位从事极地科学报道十多年的优秀记者对于极地资源、各国考察站、海冰融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

    “如果把南极比作一位国色天香、落落大方的北方美女;那么北极则是一位多愁善感、美丽纤弱的南方佳人。两者有不同的美。”张建松对记者说。

    夏天的北极,冰上融池自然是必不可缺的美景,它就像是在洁白的宣纸上泼墨而作的中国书法,颇具艺术之美。当然,欣赏之余,张建松也不忘跟科学家们去探寻它们背后的科学奥秘。

    大海航行靠舵手

    除了记录南极、北极天堂般的美景以及它们身后蕴藏着的科学奥秘,张建松也不忘给极地之旅的“舵手”们一一来上一幅“特写”。

    两次旅行的座驾“雪龙”号自然一马当先。

    在张建松的眼里,“雪龙”号不但是中国的“明星船”,也是一个航行于大海中的星级宾馆。

    “雪龙”号513房间,就是张建松极地之旅的“家”。它是一间面向船头的屋子,屋内上下两层各有一张床。除此以外,屋内还有桌椅、沙发、三个衣橱和一个卫生间。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起来一点儿也不比星级宾馆差。

    “星级宾馆”上的饮食也超乎了张建松最初的想象。单单每天七点到八点一刻供应的早餐就有两种粥、四种点心、两种酱菜、鸡蛋、牛奶或豆浆等。

    在张建松的书里,真正的舵手——船员,自然是不能少的。她用纯白描的说法讲述了邵师傅、黄嵘、沈权、吴林等等“雪龙”号船员的故事。虽然故事各不相同,但他们朴实无华的故事仍会让你为之动容,所以张建松说:“我们可以用‘英雄’去称呼他们。”

    “在大海中航行,最怕遇到天灾人祸。”张建松说。

    而这人祸就是指海盗。为了防患于未然,当“雪龙”号进入赤道海域,船上的武装小组就在船尾进行了防海盗实战演习。所以,在拍照之余,张建松也拿着冲锋枪对着海面进行射击演习。

    当然,紧张的科考之余,“雪龙”号的人们也会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乒乓球、篮球、健身、游泳,这些平日里大家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都能在“雪龙”号上进行。

    背后的艰辛

    绝美的风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探寻两极的未知之谜。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走,去两极!

    而实际上,成书背后的艰辛只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同张建松一起前往北极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长达13个昼夜的北冰洋长期冰站考察期间,张建松为了拍一张雪龙船全景照,在倒退时不慎一脚掉入冰缝,而冰缝下就是四五千米的深渊。好在发现及时,有惊无险。

    虽然回船后,张建松感到后怕,也表示再也不敢随便下冰站了。但是没过几天,她又以没有一线考察生活、缺少鲜活的报道素材为由再次要求下到冰站进行采访。

    极地考察过程中,考察队员除了要承受远离亲人、缺少新鲜蔬果、工作不分黑白、任务繁重的考验,也要承受大雾弥漫、大风气旋和飞雪肆虐。恶劣的环境常常使人晕船,虽然胃里翻江倒海,但是张建松必须要克服这些,爬起来继续采访、写稿件、拍照片。而为了让她有关极地科考的报道更加专业,张建松会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跟考察队的专家请教学习。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