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鬯先生在张爱玲研究上面,他自己没有直接写过文章,但是他有两个贡献,第一个贡献就是发表了柯灵先生的《遥寄张爱玲》。在发表的时候,他加了一个编者按,说这篇文章是道人所未道,有助于正确认识张爱玲的文学道路。还有一个贡献,我在书里也谈到了,他第一个指出张爱玲有一个笔名。刘先生在他编的书里面提到张爱玲用过几个笔名,除了梁京之外,他还谈到张爱玲用到另外一个笔名:范思平,这个名字我们以前一无所知。 范思平这个署名为什么是张爱玲。大家要知道,张爱玲不仅仅用过范思平这个名字,还用过其他的名字,可能我们不知道的名字。这里有一个依据,香港有一位作家叫慕容羽军,双姓慕容,他写过一个回忆录,题目叫《我所认识的胡兰成和张爱玲》。他认识张爱玲比胡兰成早,他认识张爱玲,跟张爱玲说我在编一个香港的报纸,叫《中南日报》,我希望登你的文章。张爱玲说,我现在没写文章,都在翻译,翻译美国的文学作品。慕容羽军说可以,你拿你的作品来,结果张爱玲就提供一个作品。据慕容羽军的回忆,是一个中篇小说,张爱玲翻译的,在《中南日报》上连载。但是连载第一天就出问题了,报纸第一天出版以后张爱玲打电话给慕容羽军,说你不遵守协议。慕容羽军说没有啊,我们把你的文章放在版面最显著的位置上,非常器重你的作品,我们的主编都很器重你的作品。张爱玲说,我跟你说不要用我张爱玲的名字,你为什么仍然用我的名字?慕容羽军说我不用你的名字,怎么去吸引读者?李爱玲、王爱玲谁知道是什么人?我就是要用张爱玲的名字。张爱玲说,我不是关照你不用张爱玲的名字。慕容羽军说,我们主编说一定要用。张爱玲说好,你如果明天连载再要用,撤回来,不登了。慕容羽军马上向主编汇报,只能让步,第二天改名张爱珍,珍珠的珍。改名以后张爱玲又打电话来了,不行,还是不行,因为张爱珍让人联想到张爱玲。如果第一天的张爱玲文章看过的读者知道张爱珍就是张爱玲。再要改,改得没有痕迹。第三天登出来了,爱珍一,张也没有了,张爱玲这次接受了,这篇文章我们现在还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没有找到。在张爱玲研究上面还有这样我们未知的,我只不过举个例子。当然我对范思平文章的考证解决了一个问题,到底谁最早翻译《老人与海》,余光中先生翻译的《老人与海》去年还是前年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时候,余先生写了一篇序,序里面余先生认为还是他最早。我就认为余先生这个说法不能成立,还是张爱玲最早。——陈子善“张爱玲的文学之旅:从《沉香谭屑》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