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年史》的启示

    由席泽宗院士领衔主编、120位专家参与编著的《科学编年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是一部学术含量很高的科技史普及型工具书。

    正如它的书名,《科学编年史》与以往出版的以学科划分的科技史最明显的差别,是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回顾、概括人类的科学活动。它打破了国别的界限,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以时间为标尺,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技进展,包括科学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机构的兴衰、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团的变迁等,徐徐展开,如同一座长长的画廊。时间跨度由约公元前1900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2000年。为此又大体上分为七个时期,即公元500年之前的科学,公元500~1500年的科学,1500~1600年的科学,1600~1750年的科学,1750~1850年的科学,1850~1945年的科学和1945~2000年的科学。

    全书配有很珍贵的照片,每页特地标出相关年代,并以小号字标出该年份发生的科技事件,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编辑为读者考虑的苦心。

    当我浏览这部《科学编年史》时,我仿佛乘坐一艘小船沿着时间之河顺流而下,随着时光之旅的时空变换,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从远古至今的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从而使人类由蛮荒走向文明的光辉旅程。

    以时间为尺度论述科技史,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各门学科的进展与创造发明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连,这原本就是生活的真相。比如这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以生动的形象再现于世人面前:田园牧歌的乡村的消失,失去田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以林立的烟囱为标志的工业化,带来了铁路、蒸汽机车和轮船,也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面貌。

    英国工业革命通常指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限,参看《科学编年史》第5篇1750~1850年的相关条目,了解发生在英国的科技活动,是很有趣味的。

    限于篇幅,仅列举其中若干条,如:

    1755~1772年:苏格兰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发现二氧化碳,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发现了氧气,苏格兰化学家丹尼尔·卢瑟福发现了氮气。

    1756年:埃迪斯通航标灯塔建成,由于水硬性石灰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1760年:英国育种学家贝克韦尔开始系统地进行家畜改良和育种。

    176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应用于纺织工业(1785)、造船业(1807)、火车(1825)……成为工业革命前期的主要动力。

    1748~1779年:库克进行海洋考察。

    1772年:拉瓦锡测定海水成分。

    1784年:英国农业经济学家阿瑟扬创办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期刊《农业年刊》。

    1786年:苏格兰人米克尔发明谷物脱粒机。

    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

    1798年:马尔萨斯《人口论》出版。

    18世纪末欧洲农业革命开始。

    1822~1834年:英国数字家、机械工程师巴比奇设计差分机和分析机,为现代计算机设计的鼻祖。

    1832年:斯特金发明整流器,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1834年: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1848年:英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旨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案》。

    从以上很不完全的条目可以看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的发明迅速转化为推动生产的巨大动力,是显而易见的。而科技进步又是全方位的,渗透到许多领域,以适应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这一点,给人印象很深。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不仅客观地介绍了我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这一点与许多科技史著作相似;除此之外,对于20世纪中国科学家作出的成绩,也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我粗粗地翻了翻,丁颖(1926,育成野生稻与栽培水稻的杂交水稻),裴文中(1929,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吴宪(1931,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冯德培(1932,提出“冯氏效应”),蔡翘和易见龙(1932~1936,发现肝脏可合成糖原),黄昌贤(1938,育成无籽西瓜),潘钟群(1941,提出中国陆相生油观点),陈省身(1944,给出高斯—博内公式的内蕴证明),谈家桢(1946,提出镶嵌显性理论),王安(1948,开发磁芯存储器),叶笃正(1949,提出大气长波频散理论),张香桐(1951,发现大脑皮层神经亢树突的功能),席泽宗(1955,发表《古新星新表》),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1956,宇称守恒定律被推翻),汤飞凡(1956,分离出沙眼衣原体),还有华罗庚、陈中伟、林家翘、陈景润、高锟、袁隆平、丘成桐、吴文俊、王选、刘东生等一连串光辉的名字。

    看了这本内容翔实的《科学编年史》,每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永无止境的科学长河之上,中国人肯定会对全人类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