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两者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科学旨在认识自然事物的属性、揭示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着重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技术旨在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利用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丰富人类的物质财富。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其中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源泉,技术是科学得以应用并造福人类的必要途径。科学技术向生产力凝聚的过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在过去近100年的时间里,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在科学上主要是两项理论发现和五大理论模型的建立,在技术上主要是发展了五大尖端技术。其中两项重要理论是量子论和相对论,五大理论模型是关于基本粒子的夸克模型、关于DNA的双螺旋模型、关于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关于计算机的冯·诺依曼模型和关于地质板块的模型。五大尖端技术是核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基因技术和激光技术。纵观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中的两大理论和五大理论模型均是对物质、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基本规律,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变换规律,生命遗传的分子机制,固体地球与宇宙演化基本规律的揭示与探索,均属原始性、基础性的科学发现与理论创新;而五大尖端技术则多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关键性、战略性的技术创新或集成。 “读史使人明智”,是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读史者必须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读社会发展史固然如此,读科学技术史亦复如斯。历史表明,在科学领域中某一学科所达到的水准,不仅取决于该学科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取决于同一时代其他学科的进展程度,这一点,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中显得尤为突出。例如,19世纪末微观世界的三大发现(X射线、电子和天然放射性),不仅为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为我们今天的科技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起初被称为伦琴射线),为人类研究物质的结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手段,也为医学成像探测等提供了重要方法;1897年,汤姆孙发现电子,打开了亚原子粒子世界的大门;1896年,贝克勒耳偶然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1898年居里夫妇对此作出了严密的论证。上述发现使科学研究的对象由宏观低速领域推进到微观高速领域,改变了人们关于物质和物质特性的传统观念,影响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上述情况表明,学习科技发展史不仅可以掌握科普知识,更可以开拓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做到古为今用。 当今科学史著作中宗旨、视角、体例各异的相关读物已不可胜数,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史著述的不断创新又始终保持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就写史的方法而言,历来不一而足。在用编年体撰写的科学史著作中,科学发展的上述特点往往体现得尤为直截了当,毕竟,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正是按这样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我国当前的科学史著述时有新篇,但编年体的科学通史类读物却依然踪迹难寻。就此而言,由席泽宗先生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部《科学编年史》,堪称是一项填补空白之举。这是一部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普及型读物,是由国内120余位科学家和科普专家协力完成的原创作品。全书取材始于约公元前19 000年,迄于公元2000年;在叙述科学史实的同时,努力随文普及相关的科学概念和知识,并尽量辅以有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精美插图。这些颇具匠心的考虑和举措,为读者顺利阅读提供了方便,因而很值得称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中国曾经数次与科技革命擦肩而过,而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中国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科技的创新需要全体国民的参与和努力,作为一部有价值的科学史读物,《科学编年史》将能促进广大公众对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进而言之,希望读者尤其是年青读者,在领略科学史实之际,更能感受科学发现背后“兼容并包” 与“创新”之重要。有了对创新的追求并为之辟出一方沃土,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科学大师。 是为序。
白春礼 于2011年10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