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下旬,卫仲乐回到了离别二载的上海,经沈知白介绍,担任了沪江大学的国乐教授。9月29日,留沪的大同乐会会员和卫先生的亲友百余人,为卫先生的载誉归来开了个热烈而又隆重的茶话会。茶话会由沈知白先生主持,并致欢迎词。接着,卫先生介绍了赴美概况,最后还演奏了琵琶、古琴、二胡独奏曲以助兴。
卫仲乐赴美期间,郑觐文之子郑玉荪,瞒着大同乐会其它会员,私自携去大同乐会的牌子,并登报声明“大同乐会”已赴内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尽管郑玉荪鼓吹“复员”,但大同乐会终究无术还魂。值此之际,卫仲乐便在大同乐会原址办起了“仲乐音乐馆”,学员多为沪上一些热衷国乐的大学生。1941年又同金祖礼、许光毅等人组建中国管弦乐队。卫先生自任队长,金祖礼、许光毅任副队长。卫先生同中国管弦乐队,经常演出于上海各大学和广播电台。尤其是卫先生,在美国民主电台和苏联呼声电台,都定时播送琵琶、二胡和古琴等独奏节目。
1949年,卫先生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当时为国立音乐院华东分院)教授,从此便全身心地从事教学工作。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设立民族音乐系,沈知白任系主任,卫先生任副主任,后任系主任。卫先生善于诲人,我国著名音乐家秦鹏章、陈天乐,早年都受教于卫先生;仲乐音乐馆时所教的一批学生,多数都成了一些音乐团体的中坚;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以后所教的学生,更是遍及全国。作为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的演奏很讲究气质,对乐曲的处理十分精到,并十分讲求音乐的形象。他演奏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气势磅礴,他演奏的的琵琶独奏曲《霸王卸甲》和古琴独奏曲《流水》,则层次分明。他演奏的琵琶独奏曲《青莲乐府》,准确地刻画了唐代大诗人、青莲居士李白的志如明月、心如清泉、直节如松、刚正不阿的崇高形象。卫先生所奏的《醉渔唱晚》,仿佛使我们看到那笑傲江湖的渔翁醉态可掬的形象。卫先生所奏的二胡曲,音色甜美,而对于箫、笛,更注重音色。他常说:“笛音要似箫”(切忌火暴),箫的高音要似笛,低音要似钟。卫先生的箫艺,笔者曾细加揣摩,虽蒙卫师夸奖,自知差距尚远。
去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卫仲乐琵琶演奏曲集》,除排印了卫先生演奏的15首琵琶曲谱外,也收入了卫先生的学生秦鹏章、陈泽民、张金淦等人讨论卫先生琵琶演奏艺术的文章。但这仅是对卫仲乐教授演奏艺术研究的起始;更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需要时日,更需要有心人。 (文:上海艺术研究所 陈正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