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与童话:咪咪噜 向莫奈致敬

    都市和童话有渊源吗?有。哥本哈根和美人鱼,温德米尔和彼得兔,布拉格和鼹鼠……如果嫌举例太老派古典,不妨看看美国人,现代的就有纽约和蝙蝠侠。

    美国人编造现代童话,擅长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贴在坚实的背景上面,明明远离现实,却让人确信无疑。电影《蝙蝠侠》出现的场景,曼哈顿街区历历在目,详尽到具体某一条街,某一个建筑,所有细节一一再现,详细描摹。可见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场景,外加虚构的童话角色,依然可以赢得艺术和商业的成功。

    有人说上海不适合童话的生长,一个急速变换,琐碎繁杂,粗粝压抑的城市,每个人都在面对具体的生活,为应付高昂的生活成本,为支付账单而奔忙。没有人会留意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超越现实的构思。上海人的心让砂皮反复打磨,淤血结膜。童话,需要透明、脱世俗、脱事务性、脱烟火气。童话是成人回不去的Paradise。务实的秉性确实会抑制天马行空的思绪,为此可以证明的是,上海至今没有任何都市童话的产生。

    其实,一切只是思维惯性使然。职业的编故事人群,职业的童话制造部门折断了想象的翅膀,大多属于自残行为。你不能够要求一个人白天撰写官场文牍,夜晚编写童话故事,这样会造成人格的分裂。童话的诞生基于天然的禀赋,需要童真的单纯,漫无边际的想象空间,烛照洞微的感悟能力。

    我同意最糟糕的时代往往诞生最优秀的童话。

    各个中等以上收入的国家都在试图创造现代童话,并以此作为文化输出,从来一本正经的韩国人都能够制造出“首尔怪兽”,越洋贩卖,遑论其他。

    上海具备了一切现代都市童话的要素,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的城市人群,大众公认的城市地标,渴望造梦的受众心态。

    我的第一本都市童话绘本《咪咪噜外滩迷失记》,以上海外滩为背景,借鉴印象主义大师莫奈的笔调,讲述一只流浪猫在外滩的遭遇。除了基于上海人对于外滩的特殊情结,还有借此向莫奈致敬的意思。上海是东方最具法国情调的城市,上海的画家没有不受法国流派的影响。我希望借助一只猫咪,表达都市生活里人和小动物的关系,折射都市人的情感,纯净、友爱、善良,这些抽象的概念成为故事的主题,不过是当下人类情感缺失的一种补充。

    希望咪咪噜的故事能够成为一个系列,成为上海的某一个标牌。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